工作人员正在对滇池水面进行保洁工作 资料图片
为科学预判、提早布置、及时处置滇池蓝藻水华,25日,昆明市召开了2017年度滇池蓝藻水华防控专家研讨会,邀请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大学的多名专家,对2017年滇池蓝藻水华防控工作展开专题研究。会上透露,今年1至5月,滇池水温仍然较去年同期水温偏高1度,水温条件完全满足蓝藻快速繁殖的温度需求,今年滇池蓝藻水华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对此,专家建议,滇池应适当实施低水位运行,从而促进沉水植物生长,进一步抑制蓝藻生长。
现状
水质继续提高 但挑战仍然不小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到“十二五”末滇池外海湖体的总体水质已经趋稳向好,滇池富营养化程度由重度富营养转变为中度富营养。去年,全湖水质类别由劣V类好转为V类,滇池水污染防治已初见成效。
来自昆明市环保局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5月,滇池全湖水质类别为V类,综合富营养状态指数为60.9,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其中,外海透明度平均为0.38米,水质类别为V类,综合营养指数61.6,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除了化学需氧量和总磷两项指标外,均达到I~IV类水标准。另外,草海透明度平均为0.79米,水质类别为IV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7.8,达到了轻度富营养。各项指标达到I~IV类。与去年同期比较,草海水质类别由V类上升为IV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下降1.5%,水体透明度上升2.5%。
从这些监测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以来滇池保护治理成效得以进一步显现。但2016年,滇池湖体水温较去年偏高1.2℃,为蓝藻大量生长“埋下伏笔”。据监测,去年冬季以来蓝藻数量并没有降低,并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气温平均值升高的同时,1~4月雨水较去年偏多,污染物随雨水冲刷进入滇池,入湖污染物负荷有所上升。今年1~5月,滇池主要入湖河道总磷总氮浓度分别有所上升,而这两种营养物质恰恰也是蓝藻生长“青睐”的。今年前5月,滇池蓝藻数量较往年偏高,造成滇池外海透明度下降、叶绿素升高。
监测
今年以来部分水域
出现局部蓝藻中度富集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滇池外海湖体的水环境状况仍在持续改善,但并未改善到能够有效抑制水体中浮游藻类生长的水平。昆明市滇管局介绍,目前滇池外海湖体的水环境状况和营养化状态仍适合蓝藻的大量生长并形成水华,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对蓝藻水华的防控仍将是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蓝藻种群变化情况来看,多年来外海北部水体中一直都以蓝藻为优势种群,尤其是目前外海北岸一带水域中微囊藻占藻类总数的90%左右。目前,滇池外海湖体已经具备以往发生在夏季的典型微囊藻水华的先决条件。而今年蓝藻初试生物量较去年偏高,今年前5月外海北部水体叶绿素a浓度约为每升水118微克,同比上升49.4%。其中,1至3月浓度甚至为往年同期水平的2倍以上。
通过近期监测,全湖没有出现大规模蓝藻水华,由于阴雨及低水位运行的影响,目前滇池水体总体透明度较好。但动态监测也反映出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阴雨天气之后,湖面平静,湖滨路上的格兰特码头等几个监测水域偶尔会出现局部蓝藻中度富集,但一般随着风速逐渐加大,蓝藻便会逐渐消失,今年以来大多数时段,湖体透明度相对较好,蓝藻仅在局部水域轻度富集。
防治
将采取五大措施
防治外海蓝藻水华
据悉,昆明市将采取五大措施对滇池外海蓝藻水华进行防治。
措施一:加大对东岸南岸的治污力度。
措施二:汛期前持续保持滇池低水位运行。
措施三:加强蓝藻水华预警和监测。各相关部门将加强联动开展滇池蓝藻水华预警和监测,构建滇池蓝藻水华监控的立体网络。
措施四:尽早运行相关防控措施。滇池外海北岸水体置换通道及尾水外排通道的运行对降低滇池外海北部的蓝藻总生物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目前该工程的水收集系统改扩建工作已完工。随着滇池气温和水温持续升高,该工程将全面投入运行,同时,将积极做好蓝藻应急处置准备工作。
措施五:定期召开专家咨询会议。针对滇池蓝藻水华发生及分布不均的特点,将定期邀请省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召开咨询会,共同商讨不同阶段滇池蓝藻水华的处置对策。
记者从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获悉,今年滇池重点区域蓝藻打捞处置已经于4月21日启动,5月8日藻水分离站投入运行,蓝藻打捞处置工作全面启动。截至5月21日,共处理、置换富藻水累计6522.27万方。其中,龙门藻水分离站共处理富藻水11.53万方,外运藻泥29.1吨。7套移动式蓝藻打捞处理船分布在外海宝丰湾、斗南湿地等水域,共处理富藻水2.11万方。
蓝藻生长和形成水华的主要因素
A气温环境
从水温变化看,监测结果表明,今年1~5月外海水体的月均水温为16.6℃,比去年同期水平高出1℃。且从4月28日转晴以来,滇池水温快速升高,表层水温目前超过22℃,最高水温已经超过24℃。水温条件已经完全满足蓝藻快速繁殖的温度需求,并已具备在局部水域发生蓝藻水华的条件。与此同时,今年1~5月,尽管3~4月阴雨天较多,但1、2月和4月底之后昆明天气晴朗,光照时长和强度均大幅增加,有利于蓝藻生长繁殖。
B地形条件
滇池东北岸至北岸一带,分布有3个半岛及大小湖湾,受西南风向的影响,水体表层中生长的蓝藻容易在滇池北部和东北部长约40公里的近岸水域富集。而西岸的晖湾和西华湾也容易在湖流推动下,蓝藻容易涌入并在近岸形成水华。因此,在滇池常年主导风向西南风和湖流的共同作用下,如果一旦形成蓝藻水华集中富集,最有可能的就是滇池北部、东北部近岸水域以及西岸的晖湾等水域。
★专家建议
促进沉水植物生长
加强蓝藻打捞力度
针对滇池蓝藻的防控工作,参加会议的专家们提出了不少建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肖邦定表示,近年来,随着滇池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滇池蓝藻水华富集程度有所减轻、持续时间缩短,但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滇池适当的低水位运行,有利于湖泊沉水植被的恢复,对蓝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肖邦定表示,通过研究人员的观察,滇池南岸水域在低水位运行的情况下,沉水植物明显生长良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蓝藻的生长。
肖邦定的看法与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正高工杨逢乐不谋而合。杨逢乐表示,沉水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包括氮、磷等,改善湖泊营养状态,进而抑制蓝藻的生长。在低水位运行的基础上,要密切关注滇池沉水植物及蓝藻的变化情况,形成一定的科研数据,为蓝藻的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此外,还应加强动态移动打捞船对蓝藻的收集处置和打捞力度,并加强滇池流域蓝藻的监控力度,一旦发现蓝藻富集,便及时清理打捞。同时,还应通过进一步加强污水厂的提标改造工作,特别是滇池南岸、东岸的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减少滇池营养源的输入,进而削减蓝藻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条件。
云南大学教授和树庄则认为,对滇池蓝藻的清除打捞仍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每年雨季到来,一场暴雨过后,昆明城市的下水管网内大量的污染物被冲刷至滇池,增加滇池污染负荷的同时,也提供了蓝藻水华富集的营养条件。” 和树庄表示,因此,要加强昆明城市下水管网的清淤工作,进一步削减滇池污染负荷,减轻滇池富营养程度,抑制滇池蓝藻生长。(都市时报 记者张小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