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读说到东川,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大都是红土地、泥石流,总少不了几份“贫瘠”形象。然而,通过园林绿化、生态文明的推进,东川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面山公园都显出层层绿意。
目前,东川区森林覆盖率为20.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5.91%,绿化覆盖率41.61%,人均公共绿地7.13平方米。3年来,东川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的发展原则,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用生态文明的要求指导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坚持“人下山,树上山”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
车在东川县城里穿梭,一路都是上坡,目之所及,整齐的绿化带一直向上延伸。人行道两旁种满了高大苍翠的各种树木。雨过后的东川,弥漫着泥土的清香,枝叶繁茂阴翳,花香回味悠长。如今,东川充满生机,一改“荒芜”的印象,“迷失”在花红草绿之中。
难造林地3年植绿4万亩
东川拖布卡镇格勒村山不“喧闹”,只有树木“张扬”,别有韵致。自然条件差,树种选择难,立地条件差,资金严重不足是东川在植树造林时面临的四大难题。气候干燥,水分蒸发量大,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3倍以上。土壤贫瘠,沙石含量大,土壤保水效果差。地形地貌特殊,地面坡度大,平缓面积少,加之泥石流等灾害频发。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东川区不得不开动脑经,因地制宜,根据海拔来选择树种。同时,通过社会化造林,使点线面相结合,实现了全民参与植绿。同时,东川还将植绿与产业相结合,产生经济效益。从重栽轻管向重管养方式转变。一系列措施的施行让东川生态及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据东川区副区长林华介绍,东川区先后实施了天保、退耕还林、国家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通过近年来的规模造林,立地条件较好的山区、半山区已基本绿化。近三年来,东川区实施的天保人工造林、城乡绿化面山造林、后山万亩绿化造林、区级领导样板林等工程都在立地条件差的干热河谷石漠化难造林区完成。在海拔820至1100米的地块,基岩裸露达40%以上,蒸发量大而降雨量小,土壤含石量高、土壤瘠薄,植被稀少是东川典型的干热河谷石漠化难造林地特征。面对实际困难,东川区积极完善、探索新的造林技术,提高每亩造林资金,通过提前预整地,使土壤充分熟化,提高土壤保水力,采用水平沟与大塘相结合,加大预整地力度有效拦截地表径流,最大限度保持土壤水份。同时,东川区严把苗木质量关,选择适宜难造林地的膏桐、新银合欢等树种进行栽植,栽植完成后采取栽植穴周围打树盘的措施,以达到集肥、保水、提高成活率的目的。据统计,3年来,东川区共完成了干热河谷石漠化区域难造林4万余亩。
自2008年以来,东川区共实施天保工程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5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种植核桃8万亩;城市及交通沿线面山绿化2万亩;绿色通道95公里;区、乡公路绿化227.5公里;区级样板林建设0.06万亩;苗木基地建设0.53万亩;义务植树283.58株。
2万平方米的绿色石头公园
“妈妈,快来看,好多金鱼。”一个小孩在石头公园的湖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欢腾的鱼群。满池的湖水波光粼粼,成群结队的金鱼在水中嬉戏,这只是石头公园的一隅。鲜花盛开,树木苍翠,石头奇形怪状。目之所及,石头园的每一处都是一张美丽的风景画。“原来这里是一片田,现在公路扩宽了,树也增多了,空气非常清新,我们经常来这里走走,感受一下绿色。”市民宣忠丽说。
008年年底,东川区通过BT模式启动了集奇石、湿地、绿化于一体的石头公园建设,工程历时390天,于去年12月25日建设完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公园以“古铜、奇石、红土地”为文化特色,改善了东川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也满足了广大市民娱乐、休闲的文化需求。
石头公园位于东川区入城通道北侧,春晓路与东海路的交叉口。“主题鲜明、功能合理、环境幽雅、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贯穿整个公园建设。石头园有5.7万平方米,水体景观面积2.8万平方米,湖岸沿线长668米,湖面长261米,宽113米,湖水深度为1.5米,蓄水量约4万立方米。驳岸群置景观石、亲水平台、湿地水生植物。园内设置硬质景观1万平方米,由假山、广场、环湖道路、汀步、小园路、景观亭、聚散小广场等组成。据了解,石头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2万平方米,园内移植名木古树20株,大树4000株,地被草坪1.8万平方米。绿地内孤置巨石60组,群置奇石9000枚。园路系统环湖而行,湖畔设亭、台、廊、榭,通过园路系统将各个景观节点有机结合,成为了东川的一大景致。
污水处理厂将成环保新名片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工业生产,危害市民健康还破坏生态。东川区采用BOT模式建成日处理2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结束了东川无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历史,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更成为东川一张环保新名片。
2008年4月,东川区引进安徽国祯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东川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这个污水处理厂对于保护小江、金沙江及长江三峡水体环境、实现三峡库区水质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东川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两项工程,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建设总规模每天4万吨,实行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近期建设面积为8.5平方公里,规模为每天2万吨及配套管网22.465公里,概算总投资6264万元,其中,污水处理厂建设通过招商引资由安徽国祯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BOT形式投资3250万元建设。政府投资3014万元用于配套管网工程建设。东川城市污水处理厂正进行一级B标升一级A标改造工程,工程现已完工在进行设备调试。
多措并举推进生态建设
只有加强组织领导,才能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对此,东川区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事宜,各乡镇、各部门齐抓共管,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建立了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环境设施使用和服务收费制度,依法征收城市污水、垃圾、废物收集和处置费。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股份制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区建设。将区级可支配财政收入的3%专项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同时,东川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把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关,开展对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和生态安全效应评估。依法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确保各类重要规划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在重大的环境影响评价事件中,实行公众参与制度,听取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严格执行生态约束制度。按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和生态环境分级保护方案确定区域的开发强度和序列,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和生态资源,确保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对不符合生态区建设规划要求的开发建设,予以否决。严格执行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原则,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和经济补偿制度。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互补互利原则,建立异地发展、生态保护的生态补偿制度。
东川结合《东川区生态规划》目标任务,确立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设施、生态文化、生态保障等方面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严格工作奖惩,严肃责任追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严厉问责;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的,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昆明日报 记者刘晓 杨雪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