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官渡区紧紧围绕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要求和河道治理“158”工程的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发扬大干、苦干、拼命干的工作作风,坚定不移推进入滇河道综合整治,顺利完成了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任务。
国家领导人、环保部、水利部、省、市领导和省外参观考察团先后多次亲临官渡区视察滇池治理工作,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较好的评价。
明确目标狠抓落实
官渡区位于滇池北岸,区内滇池流域面积37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7%,滇池湖岸线长17.6公里,现有入湖河道23条,总长166.3公里,其中列为市级河长责任制考核的主要河道14条,长度为139公里,占全市36条主要入(出)滇池河道治理工作任务的38.9%。
入湖河道多,污染严重,14条入滇河道都流经城镇,很多河道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多数由原来的灌溉功能转变成排污河道,整治难度较大。
区位决定了官渡区在整个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官渡区委、区政府对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高度重视,从组织领导、责任分解、督促检查、资金保障、社会动员等各个方面狠抓落实,举全区之力推进滇池综合治理。
为落实治理责任,官渡区建立了辖区河段长责任制,区委书记、区长任各条河道的段长,明确区、街道(镇)、村(居)委会河道治理的责任人。区政府与各责任单位签定责任书,落实责任,并按照职能职责开展各项工作。
同时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河道责任制,每一名区级领导都分别负责河道治理工作,列出河道治理时间表。为全面提速河道治理工作,成立区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落实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督促落实治理工作。排出了治理时间进度表,建立了治理工作日报制度,区委、区政府目督办及时下发交(催)办通知,对治理工作全过程进行跟踪督查。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统筹实施,快速推进。
在治理过程中,官渡区还十分注重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在一些项目实施中,相关企业、商户、公共单位、广大群众,积极出钱、出力,为项目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多措并举全面治理
通过整治,河道及周边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初步实现了水质改善、河道通畅、道路通达、景观提升的治理效果。
环湖截污 积极协调市滇池投资公司、北岸工程局、市排水公司等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查污堵口、截污导流工作。对虾坝河、姚安河、枧槽河、大清河、老宝象河、老盘龙江、六甲宝象河、小清河、五甲宝象河的污水排口进行封堵,共封堵污水排口851个。同时针对实际,采取工程措施将虾坝河、五甲宝象河、小清河广福路上段污水分别截入截污干管。
2009年共埋设污水管30多公里,雨水管10多公里。对关上片区民航路、金汁路、寅峰街等20条重点道路、路段的下水道排水管网进行了全面的清掏疏通,共清运清掏980吨淤泥及沉淀物,确保排水管网的畅通。
海河是昆明主城东南的一条重要河道,起自彩云北路朱家村立交下,从福保村汇入滇池外海,全长11.1公里。过去由于沿线一直没有截污体系,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发黑发臭,淤塞严重,在所有入滇河道中污染指数最高。
海河截污及水环境治理工程于2008年12月底完成整个项目前期工作,按照省建设厅、发改委批复要求,工程2009年开工建设,将于2010年底完工。工程总占地526亩,工程概算为3.75亿元,其中工程直接费1.7亿元。截至目前,海河截污及水环境治理工程完成投资80%以上,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工。累计签定拆迁协议178户,占总户数182户的97.8%;建成50亩入湖口湿地一个,日处理污水500立方米;修建生态栈道486米;敷设截污管14557米,年截留污水1565万方;河道拓宽到7—30米,行洪能力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栽下近万株乔木、灌木,两岸通过绿化美化建成了沿河的生态景观长廊。
污水处理 为实现大板桥集镇污水有效收集处理,在宝象河与槽河交汇口下方,选址建设集镇污水调控处理站。处理站占地10亩,预计投资910万元,设计处理规模为旱季2000立方米/日,雨季5000立方米/日,年设计处理污水182万立方米,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类排放标准。沿宝象河和槽河铺设截污引污管道约5000米,将污水引至经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预处理后,结合山地灌溉、土壤和植物过滤处理,进入沟渠,最后分散达标排放进入河流。工程于2009年5月建成投入试运行。经过后期整改完善,现污水处理站按设计处理工艺已正常运行。
完成了官渡街道办事处宝丰社区“短程沟理设施”,和小板桥永丰村地埋式污水处理站等11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对村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从2009年3月份开始每月对13条河流、五甲塘水样进行分析,分析项目共29项;每月对70个河流交接断面水样进行分析,分析项目共4项。全年共完成地面水监测分析数据6130个。
通过认真梳理,建立数据库,确定了区内污染源监测、监理名单,对滇池目标责任重点监管单位,按照污染源监督管理的要求按月、按季进行监察。通过监察,污水达标排放率90%。
中水回用 经过摸底排查,确定了辖区内需建设中水回用设施的单位14家。目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分院完成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工作;昆明市农业学校、昆明焦化制气厂(生活区)中水设施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云南省女子劳教所、云南省大板桥园艺场(云南省第一劳动教养管理所)、云南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中水处理的主体工程已建成,进行安装调试;小哨畜牧场不具备回用条件,已通过湿地净化处理。
面源污染 各街道办事处按照“有一名领导分管、有一支清扫队伍、有一套管理制度、有一个考核机制、有一笔经费保障”的“五有”工作要求,逐步建立区、街道办事处、社区(村)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把环卫基础设施建到农村,把长效保洁制度延伸到农村,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垃圾集中收运处置网络。2009年以来,各街道办事处新设置垃圾收集间125座、安装垃圾筒(箱)2556只、购置垃圾清运三轮车272辆、手推车56辆,并建起了1697人的保洁员队伍。实现了清扫保洁常态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环境管理规范化。
推进农村秸杆粪便资源化利用,进行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华曦集团、凤凰山养殖场已完成7500立方沼气工程。矣六街道的渔村、关锁,大板桥镇的沙沟实施500亩秸秆直接还田,资源化利用秸秆223.7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氮磷排放量1.1吨;大力发展无公害认证,全区共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35000亩。
在滇池正常高水位线外2公里范围内,严格控制种植蔬菜、花卉等单位面积施用化肥量大的农业活动,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在矣六、大板桥、六甲设立了4个田间农药使用动态监测点,对农户田间农药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对农产品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总合格率为98.1%。
全面禁养 为积极做好畜禽禁养,引导和鼓励全区畜禽养殖业向东部山区转移,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划定了养殖园区,引导生猪养殖场(户)搬迁到滇池流域外的大板桥小哨村生猪生态养殖基地;禽类养殖场(户)搬迁到大板桥矣纳村禽类养殖基地;奶牛饲养逐步退出官渡区,鼓励养殖户到滇池流域外从事养殖业,保证市场供应。截至2009年11月,搬迁、处置规模户160户、存栏畜禽1200102头(只)。
生态建设
根据昆明市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关于在滇池外海开展“两退两还”生态建设的通知》要求,下达官渡区“两退两还”工作任务是:两年内完成界桩及外延100米范围生态建设8000亩。目前,全区累计完成滇池外海退田、退塘面积9807亩;完成还林、还湿生态建设12557亩。已建成宝丰、马料河、海河、福保塘、老盘龙江入湖口等多个湿地,为改善湖滨生态环境发挥着积极作用。
景观改善
目前,全区共计完成了盘龙江、宝象河、金汁河、马料河、大清河、枧槽河、虾坝河、老宝象河、老盘龙江、姚安河、六甲宝象河、小清河、五甲宝象河、海河14条主要入滇河道的绿化目标任务,河道绿化长度共计125.6公里,完成绿化面积130.71万平方米,超额完成河道绿化工作任务,共计种植乔木59.67万株、灌木195万株、爬藤45.5万株、水生植物17.69万株、竹子28.7万株。
实行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河道保洁。各街道、镇认真做好辖区内河面、岸坡、河道周边卫生保洁工作,建立起了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河道日常保洁工作机制,确保河道水面无垃圾(漂浮物)、河底无淤泥、河岸无垃圾杂物、河道水流畅通。
拆临拆违 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官渡滇管综合执法、水政监察、环保监察大队2009年共开展河道、水政、环保、拆临拆违执法检查1700次,拆除临违建筑地块505个、建筑面积765410平方米。超额完成了市级下达的20万平方米拆除工作任务。
公众环保意识提升
官渡区把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广泛发动,河道治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与响应。
看着昔日不堪入目的一条条入滇河道渐渐变清、变绿,许多市民不仅流露出喜悦之情,还表达了共护河道整治成果之愿。“入滇河道治理,受益的是老百姓,保护河道整治成果,理应是我们的责任。”市民刘强说。
宝象河保洁员、宝丰村村民杨洪伟说,“如今河道保洁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我还担心这样下去会下岗呢。”他打趣地说,或许是市民看到这么靓丽的河道,都不忍心再去破坏。
“入滇河道治理好,还需大家来爱护。”这在官渡已渐渐形成共识。(昆明日报 记者黄翼报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