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读
6月7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刚结束,盘龙区就及时召开动员会,对全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部署和安排,在新的起点上全力以赴,为盘龙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和环境支撑。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民生、事关后代、事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努力将昆明打造成为独具湖光山色、滇池景观、春城新姿,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风光为一体,使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森林式、园林化、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生态城市。“现在,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显得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必须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力求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盘龙区委书记刘云明认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是盘龙区顺应时代潮流、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
成就魅力盘龙
“生态已成为盘龙一个最具魅力的独特品牌。”盘龙区委书记刘云明说,盘龙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松华坝水源区占辖区面积的71%,全区森林覆盖率在全市居于前列。滇源、阿子营两镇地处水源区,大部分地方都是天然林地,森林茂密,植被丰厚,再加上这两年退耕还林和农改林增加的大量林地,使得全区森林覆盖率较高。
近年来,盘龙区上下按照“环境立区”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保护优先,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入滇河道及支流沟渠治理、“四创两争”、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加大松华坝水源保护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有效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盘龙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环境做美,把生态产业做强,把绿色家园建好,不仅能在全区营造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更能巩固提升整体生态建设水平,持续放大品牌的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性资源,聚集高端项目,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增创新优势。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盘龙区在盘龙江上段及时开展了综合整治工程,工程项目范围从盘龙江西岸大花桥至小河公路交叉口,全长3195.19米,其中拆迁费用约合1.37亿元;绿化带暨公园建设费用约0.52亿元,项目用地拆迁总面积约266.16亩,涉及拆迁户141户,拆除地上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据了解,这一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自启动以来,按照“三精、三化、三理”、“八个百分之百”、“3331”和“158”标准,坚持“统筹推进、分段负责、整合资金、确定时限、安全拆迁、全面绿化”的工作原则,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强化措施管理,认真开展项目地块拆迁和绿化工作建设。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拆迁补偿协议的签订工作。同时,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的绿化暨公园建设施工单位已于6月9日进场施工,现正全力推进绿化工程建设。工程建成后,沿江绿化带和龙江春晓公园面积将达11.12万平方米,其中绿化带面积为5.82万平方米,公园面积约为5.3万平方米,形成包括滨水休闲带、商业游憩带、生态亲水带的3大特色板块。
盘龙区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将对恢复盘龙江生态,提升盘龙江沿岸景观,改善周边环境,创造城市一流品质,加快片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使“生态”这一品牌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深入寻常百姓家。
转型
发展生态经济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更好地保护、更有效地建设辖区生态环境,为群众创造一个优美、健康、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让群众在环境的改善中共享发展成果,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盘龙区委书记刘云明坦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盘龙区必须突出重点,从规划引领、产业培育、环境整治、水源保护、宣传教育、机制体制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三产业达到较高比例,稳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同时第三产业都朝生态化方向发展。盘龙区依托主城中心区的区位优势、繁荣的商贸基础、丰富的生态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低碳环保的生态经济。根据中央商务区、北部片区、东部片区、双龙片区、水源保护区等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全区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和资源保护,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开发、重点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科学确定“十二五”甚至更长时间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盘龙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壮大都市经济、楼宇总部经济,构建符合盘龙区情实际的服务业体系,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都市农业和现代林业,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消减排污总量,切实做到增产减污。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盘龙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鼓励企业开发环保技术,采取生态新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全面加强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严控环保准入门槛,严格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落户,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突出
辖区生态环境
盘龙区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近年来,盘龙区不断推进城乡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按照“三个80%”的要求,加大建绿、透绿、补绿力度,打造一批特色园林小品、生态走廊、景观大道,提升主城区绿化美化水平和品味。抓好城市面山、河道沟渠、公园绿地、滨水绿地、防护绿地建设,对辖区主要道路绿化和已有绿地继续查补漏、缺塘补栽、视觉补差,做好“四环十七射”涉及的道路沿线绿化空间控制,不断提高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今年内,盘龙区将重点抓好盘龙江沿岸的绿化工作,加紧推进春江、龙江春晓、春漫、金江、司家营等5个公园建设,确保完成新增绿地面积2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1.3%。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上,盘龙区进一步落实“158”工作要求,抓好盘龙江、金汁河等入滇河道及支流沟渠整治,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入滇河道及支流沟渠的清淤工作,实现彻底截污。同时,加快推进庭院雨污分流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按照“城镇污水进处理厂、村庄污水进湿地,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要求,全面推进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农业农村面源污水截流收集处理。
为彻底改善、优化辖区生态环境,盘龙区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创卫”成果,加强对背街小巷、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以及铁路沿线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洁和监督管理,切实消除卫生死角。狠抓农村“六清六建”,加强农村特别是水源区垃圾收集点及保洁员队伍建设,强化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大大改善。据了解,盘龙区还全面清理整治辖区内的违法建设。重点对城郊结合部、山区、水源区的集贸市场、公路两侧以及村庄周围的乱搭乱建进行集中整治,及时拆除各种未经审批的临时性大棚、雨遮、石棉瓦房屋等临违建筑。今年内盘龙区将完成30%行政村村庄容貌整治,2011年完成50%,2012年完成20%,并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实现“六清六建”的主要目标,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
四大工程
保水护林
为使盘龙区在全市率先建成生态区,盘龙区深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污染治理、人口转移四大工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松华坝水源区保护和科学合理发展,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功能互补、人与自然和谐的水源保护区发展格局。
盘龙区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农改林,促使水源区以农为主向以林为主转变。从明年起到2013年,盘龙区将用3年时间把8.74万亩农业种植面积全部调整为园林园艺、苗木、经济林木种植、湿地生态区和农业休闲观光区。对此,盘龙区分管领导、有关部门、涉农街镇早准备、早计划、早对接,积极稳妥的实施。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以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紧密结合,突出品牌、特色、生态和高效,促进农业产业集约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坚持市场导向,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道路,积极构建1至2个地域特色鲜明、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高效生态农产品、林产品生产区和加工区,增强示范带动作用。盘龙区围绕发展都市农业,将探索建立一批区、镇、村级的特色农业精品专业园区,丰富农业的内涵。强化农业产品供给、示范带动主题功能,形成融经济、服务、生态屏障、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系统。在园区平台上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循环、生态经济,使之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农民创业的孵化基地、农业科技普及培训基地、休闲观光农业展示基地、名优产品聚集加工基地、城乡碳汇基地和连接城乡的自然生态屏障。
据了解,今年内盘龙区将完成植树造林16100亩、封山育林5000亩。从明年起到2012年,用10年的时间规划改造中低产林10万亩,今年11月30日前完成1000亩以上的改造试点。
通过点点滴滴的“绿色”实践,作为主城核心区之一的盘龙区正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大步迈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