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 2008年,盘龙区空气优良天数223天;2012年,优良天数365天,其中优级天数为129天。在全国多个地区空气质量频触红线的当前,盘龙良好的空气质量成为盘龙区良好生态环境的一面镜子,生态创建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从2008年开始争创国家级生态区开始,盘龙区在生态建设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毫不吝惜。据统计,2008年至今的5年,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盘龙区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近50亿元。
环保投资指数超3%
2008年初,盘龙区委、区政府做出争创国家生态区的决定,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 编制了规划和实施方案,与各责任单位签订了责任书,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盘龙区把争创生态区的财政资金筹集和监管作为重点工作。据统计,5年来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盘龙区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近50亿元,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投资指数年均超过3%。与此同时,盘龙区每年都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手段,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宣传力度。5年来组织志愿者公益活动30多次,创建绿色学校29所、绿色社区31个,宁静小区18家。
松华坝水源区关系到昆明主城区的饮水安全,盘龙区在水源区的保护与发展上以生态建设为抓手,采取多种方式下大力气进行综合整治,重点实施生态建设、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转移四大工程。
据统计,目前已在水源区建成生态湿地40余个,集镇污水处理厂3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171个。环保等部门加大了牧羊河、冷水河沿岸查处力度,目前两条河水质达标率100%。同时大力开展退耕还林、禁花减菜、全面禁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有效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建成水源区“农改林”5.2万亩。
目前,水源区行政村硬化道路通达率100%,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79.8%。1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建“五小水利”工程7619件,人饮工程10件,铺设小型饮水管道150公里,有效解决6.31万人饮水困难问题,改善灌溉面积3.68万亩。在水源区建设公厕184座,无害化卫生户厕2053座,对8390座厕所进行了改造。建设垃圾中转站5座、垃圾收集间641个,建立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机制。
生态村创建两年100%通过
生态创建在乡村和城市有着不同的基础,盘龙区因地制宜,实施了各有侧重的创建手段。
生态村创建两年100%通过
生态创建在乡村和城市有着不同的基础,盘龙区因地制宜,实施了各有侧重的创建手段。
盘龙区共有涉农街道办事处5个。双龙街道、松华街道已被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茨坝街道2011年通过省级申报核查并公示结束,等待命名。滇源、阿子营两个街道于2012年12月获得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的 “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生态村创建2010年12月启动,计划在在3年内完成全区44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的生态村创建任务。2011年,20个村获得命名,2012年16个村获得命名,两年通过率均为100%。
在主城区的生态建设,则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盘龙区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推进全区生态建设。对昆明市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后,两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24.5万吨,出水水质标准为一级A标,能覆盖昆明市北市区大部分地区。自2008年以来,盘龙区累计投入5.4亿元,开展盘龙江、金汁河等5条入滇河道及19条支流综合整治,拆除沿岸建筑44.5万平方米,铺设截污管25公里,完成80公里的河道绿化,绿化面积4303.56亩,河道水质不断提升。
5年来,盘龙区完成生态隔离林带、“五采区”植被恢复等植树造林2708.6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5.87%,新增城市绿地1149.25公顷,全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9.99%和55.71%,建成烟尘控制区65.92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建设噪声达标区58.7平方公里,覆盖率占建成区80%以上。
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从源头加强对污染物的管理。盘龙区提高了环境准入门槛,实行环保一票否决,5年来否定了拟建项目509个。同时全面开展污染源拉网式普查等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长期以来,盘龙区加大环境监察力度,对辖区内33家重点污染源、553家一般污染源、30家危险化学品企业、52家使用放射源及射线装置企业及9494家持排污许可证的单位开展例行环境监察6300余次,督促企业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全力开展“禁燃”工作,辖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4年保持100%。与此同时,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昆明日报 记者张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