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滇池湿地成就“美丽晋宁”

2020年09月23日 10阅读 来源:中国昆明 2013-07-16

古城河湿地如诗如画。

从古到今,晋宁的历史、人文故事、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近在咫尺天赐的滇池密切相连。

滇池被誉为昆明的“母亲湖”。滇池,对于逐水而居的晋宁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治理滇池污染,晋宁责任重大,重任在肩。为让滇池水重现“淘米煮饭”的年代,晋宁可谓不遗余力。在今年7月2日全省9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情况集中考核中,滇池综合评分获得最高,这当中,晋宁付出了巨大努力,晋宁县干部群众作出了贡献。

过去,滇池五百里湖面烟波浩渺,湖清水净,渔帆点点,三春杨柳,九夏芙蓉,风观旖旎,水拥着城,城依着水,一派和谐景象,陆生水生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历史上留下了众多对其风光描述的诗歌妙语。滇池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昆明人,尤其是晋宁,境内滇池流域面积758平方公里,占滇池流域总面积2920平方公里的26%;滇池湖岸线53公里,占整个滇池湖岸线的32%;入湖的古城河、东大河、中河、柴河、大河、白渔河、茨巷河、南冲河8条河道全长87.37千米,占全市35条入湖河道的23%。“母亲湖”无私地滋养、馈赠着世世代代的晋宁人,因而,晋宁人民历来对滇池怀有深厚感情。

然而,由于过去人们环境意识淡薄和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围海造田、河道受到了伤害,河堤被侵蚀,河底淤泥堆积,河岸垃圾成堆,蚊蝇滋生,“河里施肥”严重,河里漂亮的水草不见了,畅游的鱼儿不见了,防浪堤阻断了水与岸的亲近、树与水的拥抱。河流在哭泣、滇池在哭泣,她们病了,病得不轻。恣意破坏滇池生态平衡,阻碍了滇池的生长,限制了滇池自由生存的空间,“母亲湖”渐失昔日的风采,滇池流域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滇池水域面积和天然湿地不断缩小。滇池水质污染让从小生活在滇池边,喝着滇池水长大,在滇池里学会游泳的晋宁人深感惋惜和痛心,对滇池现状忧心忡忡。

2008年,拯救“母亲湖”,重现滇池往日风光最大力度、最大规模的治理行动拉开序幕。晋宁境内8条入滇河道全部纳入综合整治,滇池周边1.1万余人、35家单位需要搬迁,退房55.13万平方米,退田退塘17721亩。这在晋宁水环境综合治理史无前例。也就是从这年起,一场整治河道,保护滇池的攻坚战在滇池南岸打响。

伤筋动骨式的综合治理,晋宁人尤其是生活在滇池边的人民群众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为了滇池清如许,在“四退三还”工程建设中,他们舍去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舍小家顾大家,积极参与到征地拆迁工作中,在拆迁安置房还没有建好的情况下,采取投亲靠友、租房等方式,让出自己的土地,腾出自家的房屋,积极支持湿地建设,环境治理,为滇池治理工作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上蒜镇一位祖辈居住在滇池边的老人说:“我是在渔船上出生的,后来在岸上建盖了房子,一家人一直靠滇池吃饭,过去捞虾捕鱼解决温饱还有结余,现在滇池鱼虾越来越少,水质越来越差,政府花大力治理滇池,退房退田应该支持。”

东大河入湖口鹤舞成群。

昆阳生态移民集中居住区一隅。

群众的理解支持为晋宁县委、政府治理水环境提供了基础和后盾。晋宁县领导始终认为,建设“美丽晋宁”,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山清水秀、晴空碧野更不可缺,因为大自然的健康是我们赖以生存繁衍的根基,一旦毁坏,我们将生存无依。因此,几年来,晋宁始终坚持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态建设理念,克服重重困难,排除各种阻力,汇集八方力量共同推进六大水环境治理工程,累计投入各级资金28亿余元开展了湿地建设、生态移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搬迁重建、河道综合整治、种树植绿、管护保洁等工作,实现了人退水进、田退湿地进、河里水清、河岸树绿、河道通达,水质改善,湿地景美,推动了城乡一体融合发展。

随着滇池治理,生态建设的强力推进,滇池南岸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晋宁分别在入湖河口建起了7块湿地,湿地内生物多样,种植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乔木和灌木100多种。这些湿生和水生植物,最大限度地利用湿地植物吸收、同化作用,减少营养物质流入滇池,达到了最好的净化和改善水质的目的,同时形成相对稳定、层次错落的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结构,为鸟类、鱼类等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形成了自然生态的食物链结构。至此,晋宁湿地建设恢复、拓展到了近2万亩。建设的7块入湖河口湿地各具千秋,各有特色,充满人文、生态韵味,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依托,整个湿地景观充分诠释了自然、生态、亲水、和谐的内涵。白鱼河口湿地曲径通幽,原生态美景尽揽眼底;东大河口湿地婀娜多姿,人文气息深厚;古城河口湿地杨柳依依,柔美妩媚;大河河口湿地水清至纯,水草相依,初现出三春杨柳,九夏芙蓉之美景。不仅引来了20余种鸟类前来安家落户,甚至一部分在滇池地区绝迹多年的鸟儿也重返家园,而且吸引了许多人周末前来休闲观光,既充分展现了滇池治理的成果,又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形成了山、水、城、湿地相依相融的独特景观,展现了自然风观、生态田园、休闲度假与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同时也整体提升了晋宁城市品质,为子孙后代留下了自由呼吸的宝贵空间。

滇池从天然存在到无序过度开发,再到人为恢复,是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盲目开发利用到主动恢复、永续利用的过程。晋宁一面临水,三面环山,靠山望海,是上天赐予的最佳宜居之地,随着滇池湿地建设的快速推进,为晋宁打造湿地品牌,建设天蓝、水清、景美的宜居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滇池湿地也将成为晋宁推动环滇旅游圈建设最大的卖点。(昆明日报 段正祥摄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