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烤烟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种植烤烟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
昆明烤烟种植、生产正向以北部县区为重点的新烟区集中发展,在保持烟叶生产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烟叶质量。烤烟作为昆明农业支柱之一,也是一个绿色产业,将继续为昆明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昆明市明、后两年取消西山、官渡、盘龙3区的烤烟种植,主因是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烤烟生产的布局规划调整,按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要求,实现规模连片种植、烟叶生产技术集约化、主要劳动过程机械化、关键生产环节专业化、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多渠道整合资金、大规模整合土地资源、高规格进行烟田建设、全方位转变生产形式、高标准组织烤烟生产。昆明市西山、官渡、盘龙3区烤烟大多属小块、零星、分散、传统种植、加工,不符合上述要求。如上述三区今年烤烟种植面积总共才13000多亩,而全市共有61万亩,禄劝、寻甸等地均达10万亩以上,禄劝县有一户烟农种植面积就达500亩,昆明全市500亩至1000亩连片烤烟种植就达92片、共6万多亩。
其次,氮、磷作为滇池主要污染物,目前烤烟单位面积使用此两种化肥量明显少于花卉、蔬菜、玉米等,这是因为烤烟不宜过量多用化肥,否则会导致品质变坏,成为所谓“老憨烟”。单位面积烤烟化肥施用量,比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少很多。
第三,昆明市上述三区烤烟种植量少,而且一般距滇池湖滨和昆明主要水源较远,危害确实小。
最后,上述三区今年烤烟种植13260亩,烟农户数2881户,去年烤烟农特税587.4万元,去年烟农总收入2670万元;全市今年烤烟种植面积61万亩,烟农户数68320户,去年烤烟农特税2.907亿元,烟农总收入13.21亿元。取消上述三区烤烟种植后,将向北部县区转移调整;对于上述三区取消烤烟种植后烟农利益,市级有关部门正积极调研、部署替代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如绿化用苗木、核桃等林木。
据昆明市有关部门介绍:昆明烤烟种植、生产正向以北部县区为重点的新烟区集中发展,新烟区不仅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而且远离滇池流域和昆明主要水源地,本来就少的污染环境问题就更加微不足道。新烟区的广大干部群众也强烈要求加快发展烟草产业,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有利于昆明烟叶生产逐步向烟叶种植最适宜地区转移,在保持烟叶生产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烟叶质量。烤烟作为昆明农业支柱之一,也是一个绿色产业,将继续为昆明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昆明烟农受益现代烟草农业
当前,单家独户的分散生产越来越成为农民致富、农业发展的障碍。为了创新生产组织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昆明烟叶产区正在积极探索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之路。
进入8月,昆明市禄劝、嵩明、寻甸县,大规模的烟田水利建设正在加快实施,挖掘机在大块的土地上挖坑道,准备铺设水路管网。这些县的烟草分公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整个工程预计要挖坑道几百公里,受益烟田面积近10万亩。
由于具备适宜的自然条件,寻甸、石林、宜良、禄劝、嵩明县这些地方都有种植烟草的传统。但由于土地分散,农民过去无法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和服务,提高烟叶产量、质量。去年来这些地方被确定为现代烟草农业开发建设试点和示范区,如今这里上千亩烟叶集中连片种植比比皆是。县及烟草部门大力实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这在提高当地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也推进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大农业生产的发展。
考虑到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等因素,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按照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这些县在保证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面积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转包、出租、互换等多种形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并通过机械化耕作,将过去闲置的土地平整出来。政府主导下的适当土地流转打消了农民的顾虑。
土地流转后,县及烟草部门指导对所有地块进行深翻,深翻以后实行专业化的统防统治,现在当地种烟水平已普遍提高。通过多种方式,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下,服务于农民育苗、机械、植保等生产全过程的各专业队纷纷建立起来。
烟农们说:“现在耕地是政府出一部分钱,我们出一部分钱。烟叶收完了给他们烤,烤坏了也给赔偿。”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推行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已经让农民普遍受益。
新烟区将成为
昆明烟叶优势新支点
今年以来,昆明市以北部县区为重点,全面实施新烟区建设,培育发展新烟区,巩固昆明烟叶优势地位。新烟区按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理念,多渠道整合资金、大规模整合土地资源、高规格进行烟田建设、全方位转变生产形式、高标准组织烤烟生产,实现了基础设施综合配套、规模连片种植、烟叶生产技术集约化、主要劳动过程机械化、关键生产环节专业化。
据悉,昆明新烟区发展起点高,从一开始就按照现代烟草农业的思路来组织生产,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基本烟田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中低产田改造、高稳产农田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等有机结合,实行规模化连片种植,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今年,全市户均烤烟种植面积达到8.93亩,比上年增加3.9亩。10亩到100亩的种植专业户1.87万户,种植面积23.29万亩,较去年增加1.45万户、17.71万亩。全市共有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107户,种植面积1.34万亩,户均面积达125亩;全市500亩到1000亩连片达92片、6.04万亩,比去年增加11片、5585亩。规模化种植水平较往年提高,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近两年来,昆明烤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扎实推进,树立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榜样。昆明市烤烟生产工作始终坚持把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基本烟田建设与中低产田地改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规模土地整治,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实行水、土、田、路、林综合治理,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明显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今年,全市规划建设烤烟生产基础设施项目3562件,概算总造价1.3亿元,其中,烟水配套工程有40个项目区共2060件,投资950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烟水配套建设工程完工1982件,占计划的92%。全市烟草部门今年投资5311.74万元,在寻甸、石林等七个县(市)的24个项目点实施了5.07万亩的中地产田地改造工作。按照全市基本烟田建设规划,2009年至2015年全市将继续建设基本烟田15.49万亩,规划概算投资1.5亿多元。同时,按照已编制上报的全市烟草系统中地产田地改造工作5年规划,2009年至2013年,在全市基本烟田面积范围内规划改造中地产田共385片,50万亩,烟草产业反哺农业、造福农民的力度将持续加大。
总体上看,昆明今年全市10个县、市、区、68320户烟农,种植烤烟61万亩、合同收购量179万担。全市的烟叶生产工作实现了连片种烟规模持续扩大,户均种烟规模明显提高,机械化作业面积大幅提升,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普及,烤烟生产整体水平提高,得到各方面的广泛认可。
现代烟草农业的一大特点,是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要改变长期以来一家一户的分散、粗放经营模式,涉及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昆明市在此工作中,十分注意通过运用利益杠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愿进行土地整治和连片种植,绝不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搞强迫命令、强制建设,真正把为群众谋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把现代烟草农业搞成一项惠民工程,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做到政府、烟草部门、农民三方满意。从目前情况看,全市烟叶整体长势都比较好,如后期天气正常,今年将又是一个昆明烤烟丰收年。
昆明市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在昆明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大背景下进行的。最近市政府召集市规划局、发改委、农业局、科技局等单位召开专题讨论会,积极配合中国农业大学尽快完成《昆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尽早投入实施,指导昆明现代农业的发展。
据悉,中国农业大学正在编制的该“规划”,遵循“突出重点产业、兼顾一般产业”的原则,将总体规划与把昆明建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四大中心、两大平台”进行科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统筹研究,构建与现代新昆明建设相适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其中,农产品物流信息中心”要体现信息、物流、交易第一的原则,重点突出三产业的作用;“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以提高效益为重点,应体现工业化理念,突出二产业的作用;“农产品会展博览中心”要利用昆明地处中心城市区位优势,体现“四季如春”、生态、观光、休闲等昆明特色,打造永不闭幕的农博会、四季常青的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科技推广创新中心”要利用昆明作为最好的种试验示范基地的优势,努力建成全省科技成果孵化、转化、销售的中心。专家们认为,现代烟草农业作为昆明绿色生态产业,作为昆明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这“四大中心”的设规划中,都占有重要位置。记者王密(昆明日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