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海公路,走进西山区碧鸡街道办事处西华社区,再顺着一条蜿蜒的乡间小路向山上行进2公里,眼前就豁然开朗了。在高大的松树下,一棵棵碧绿的毛竹正在向上拔节。风起风息,竹影婆娑。2000余亩竹林,竟然就在昆明城的不远处。
没错,西华社区就是准备大做“竹”文章,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致富路。
立题 向山上要出路
西山脚下,滇池旁。西华依山傍水。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西华人以种植为主,蔬菜 、粮食、花卉等农作物收了一季又一季,家家户户的小日子都过得格外滋润。但是,随着高海公路的建设,西华人让出了部分土地;而为治理滇池而实施的“四退三还一护”,让西华面临着又一次考验:传统种植必须逐渐退出,那么,经济该如何发展?
“土地没有了,可不可以向山上要出路?”社区干部们将视线投注在村后的山上。那有万余亩的林地。
山上生长的是高大的松树,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说,他们小的时候,那些树就已经有了。山上的树,不能砍,不能动。但山上的空地,应该还是大有作为的吧。西华人苦苦思索着这一命题:水路不通,走山路,只是,该如何走?
破题 浙江商人看中西华
许多事情都会有一个机缘。就在西华人立题后的不久,来破题的人出现了。
那是一个浙江的生意人,姓吴,此前一直在太平做育苗。兴许是看中了滇池沿岸的水土,吴老板想把育苗基地搬到西华来。
西华的干部问:“育的是什么苗?”吴老板答:“毛竹”。
西华人精明的头脑立即开始运转,如果能把竹产业做大做强,那真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可以卖竹苗,可以挖竹笋,可以深加工,可以发展观光农业……
双方一拍即合。吴老板出苗,西华人出地,携手合作,同谋共赢。
解题 15万株竹苗山间添绿
2007年9月,200余辆货车鱼贯而来,搅热了滇池畔的这个村庄。15万株竹苗运到了,整个西华几乎全员出动,大家热情高涨,积极踊跃地上山种竹子。
栽竹子的那片山地属于西华社区红联居民小组。管理的任务自然落在小组头上。红联小组书记李金华每隔一两天就要往山上跑一次,这几年来,跑了不下几百次。“旱情严重的时候心里最急,竹子喜水,缺水就会枯死。”每当看到竹子上多了两片黄叶,李金华就会紧张,村里人都笑他,对竹子比对亲人还在意。
在社区的帮助下,通往竹林的山上开出了一条小路,山上还挖了十几个水塘,4个水窖,在最旱的时候就进行人工浇水。还好竹子种在松树下,有树荫遮蔽,虽然比预期长得矮一些,但全部成活。
竹子的生长周期长,要到10年才能大规模见效益。但竹子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会窜根,当年种下的15万株竹子,现在已变成了近300万株,如果只是卖竹苗的话,至少也有上千万的收益了。但李金华却摇头说,还不能卖,目光要放得长远。两千亩远远不够,还要再扩大种植面积。
前不久,社区组织全体党员上山参观,看着一簇簇的绿竹雨后亭亭玉立,大家都欢欣鼓舞,认为当年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展望 西华要造昆明竹海
钻进竹林里,要用手拨开眼前横生的竹枝,不由得想到杜甫的《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空气中,果然都是竹叶的清香味道,当年栽下的竹子,都已长到3米多高,要仰头才能望顶。
“明年你再来,更会密密实实,人都进不去了。”李金华很是骄傲。
竹经济拨动了生意人的心弦。一些公司主动找到社区,希望合作,把竹林打造成昆明的又一观光胜景,休闲佳地。
这绝不是空想。千亩竹林的山脚下,有故事:相传盛唐年间,南诏王在昆明建拓东城以迎娶唐朝公主。数十年后,公主仙逝,伴驾公主入滇的七十卫士即在公主坟旁安营守护,当年七十儿郎安营扎寨的地方被后人叫做“小七十郎”。
有美食: “小七十郎山庄”除了自己种植的绿色生态果蔬之外,更有外焦里嫩、各具特色的烧烤及蒸菜全席。
有鲜花:小七十郎村的“鸣洲生态茶花苑”因茶花得名,花季时,山庄中百花齐放,竞相争艳。
再过两年,到西华,不仅可以看花吃烧烤,还多了几重乐趣——玩:可以漫步竹林,遥想苏轼当年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竹下挖笋,享采摘之乐;吃:可以品全竹宴,竹笋、竹荪蛋、竹荪菜、竹菌……可烧、可炖、可炒、可烤、可蒸、可煲、可烩……
没错,西华就是要打造属于昆明自己的竹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