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绿色之风”劲刮昆明,城乡开始大规模植树建绿。去年5月,昆明跻身“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官渡区“乘势而上”,大手笔描绘了一幅“秀美官渡”的绿色画卷。
如果说钢筋水泥代表一个城市的繁荣,那么,园林绿化则体现出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官渡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中国云南昆明面向泛亚地区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门户核心区、中国西部最大的小商品商贸物流聚集区及现代新昆明跨越发展先行区”的新思路。致力建设品质官渡,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宜居水平全面提升,是官渡建设桥头堡先行发展的新目标。
绿化——实现跨越
对官渡来说,生态园林就是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活力,城市的财富,也是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的象征——这已是官渡区自上而下达成的一致理念。
多年来,官渡区一直把城乡园林绿化建设作为提升形象、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载体工程,以“绿化和生态是城市第一形象、第一环境、第一基础设施、第一景观要素”的理念,结合“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市域全绿化、国土生态化”的工作目标,不断在“城市绿化总量、景观质量”上取得新突破,实现了全区城乡园林绿化建设的新跨越。
时间拨回到2008年3月25日,官渡区“推进城乡园林绿化暨2008年全民植树活动”在六甲街道福保东路启动,由此,官渡拉开了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的大幕。
官渡区高起点规划,确定了“一湾通三廊”的空间规划,即滇池生态滨湖湾、盘龙江景观廊、宝象河景观廊和巫家坝机场景观廊;制定出“五纵六横四片十二点”生态绿地布局模式和“山环水抱、绿叶育城”的景观生态格局,并同步编制了道路绿化、面山绿化等5个专项规划。
官渡区“自加压力”,对绿化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全面实施绿化与公共空间同步拓展、绿化与拆临拆违同步实施、绿化与城市路网同步延伸、绿化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绿化与生态建设同步提升、绿化与管养同步安排的“六同步”工作。
2006年,建成官渡森林公园;2007年,昆明首个湿地公园——五甲塘湿地公园第一期建设任务完成;2008至2009年,官渡举全区之力治理入滇河道,14条“污龙”变“绿带”;2010年,官渡借举办昆明市第三届园博会之机,在西亮塘片区建成昆明滇池国际城市湿地……
2011年,官渡区围绕“规模建绿与质量提升”的工作重点,加强绿化建设与抗旱保苗,提出了“见土栽树、拆违植绿、全面覆盖、无绿盲区”的目标。
在“以片林为主,规模建绿”的要求下,织布营居民有了一个银杏为主题的社区游园,栽种银杏为主,配置滇朴、滇润楠、香樟、云南樱花等乔木共计477株,新增绿化面积达7700平方米,使周边绿化环境得到了改善,周边居民休憩、健身有了好去处,另外,南二环官南立交东南侧、明通和南坝二组也再添新绿。
在“提升质量、突出亮点”的要求下,金汁竹园、官渡森林公园绿化进行了补植补丰,提高了绿化丰厚度,突出了区域绿化景观亮点,改变了原以竹类植物景观为主,但绿化层次不够明显、景观效果单一的问题。
在“点线结合、全面推进”的要求下,彩云北路中心隔离带绿化带景观得以提升,完成环湖东路与官南大道交叉节点和昆石高速石虎关立交桥引桥空地绿化建设。
仅2011年,官渡区共计栽种乔木33.48万株,市级下达任务是15万株;新增绿地面积319.55公顷,市级下达任务是220公顷;种植攀援植物36.98万株,市级下达任务是9万株;建设苗木基地430亩和2个屋顶绿化示范点,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总量位列全市之首。
百米见绿、拆违透绿、沿河布绿、见缝插绿、缺塘补植,3年来,官渡区先后建成了石虎关森林公园、官渡森林公园、五甲塘湿地公园、金树春公园、滇池国际湿地公园等10大生态公园和46个小游园。其中投资10亿元、占地270余亩的官渡森林公园,是拆除3个城中村建起来的,公园的绿化景观富有浓厚历史文化内涵,大大提升了城区品质。
这样一组绿化数据可以证实:2008年至2011年4年间,官渡区种植各种乔木160.01万株,攀援植物214.28万株,竹类184余万株,新增绿地1471.12公顷,截至2011年底,全区建城区绿化面积共计3742.55公顷,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从2008年的38.11%、34.65%、12.46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44.03%、40.03%、13.06平方米。
管养——提升品质
其实,建绿只是城乡园林绿化的一个方面。“建好了绿地,还要管护好。”在官渡,没有与绿化无关的领导、部门、干部。官渡区以“条块结合、分级管理”为原则,建立了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和驻区公共单位,三级城乡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网络,以“三高、三化、三精、三理”为原则,要求各绿化责任单位全面落实城乡园林建、管标准,“谁建谁管”,“责、权、利相统一”。在官渡,绿化、卫生管理实行一体化,确保了人人有责、措施到位,并制定了周检查、月汇报、季考核制度及考核标准,实现绿化责任“全覆盖,无盲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推进城乡园林绿化的难点在哪?不在技术、不在设备,而在资金。为此,官渡采取“财政补资、集体经济组织出资、社会捐资、施工单位垫资、市场化运作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资金。号召全区公务人员捐资参与城乡园林绿化建设,全区公务人员自愿捐款94万元,完成了环湖路与盘龙江交叉口东南侧地块的绿化建设,使环湖路沿线再添绿化景观亮点。完成了云南华丰国际商贸城一期绿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昌宏路沿线绿化景观。
同时,官渡区不断加大园林绿化浇水车和垃圾清运车投入,2008年投资450万元购置10辆10吨的绿化浇水专用车配发各街道,全区现有绿化管养车辆36辆,垃圾清运车132辆;先后制定《官渡区城乡园林绿化管理规定(试行)》、《官渡区绿化管养责任一览表》,将全区绿化地块纳入全方位管理;在9个街道办事处成立了环境卫生管理站;在全市率先实现“住户门前三包、村组保洁、街道运转、区处置”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完成了投资3.8亿元新建东郊垃圾焚烧发电厂,启动了3.6亿元空港经济区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三年来,新购置环卫专用车辆10辆、三轮车450辆;全区现有垃圾清运车辆132辆,人力三轮垃圾收集车771辆。
走进长水机场高速入城段的官渡区太平村农贸市场旁,记者看到,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坡早已不见踪影,眼前出现的是一个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森林公园,数个旋转喷头浇灌着,在阳光的照耀下,喝过水的植物生机勃勃,草更绿,花更艳。
3年连旱,考验的不仅是植物耐旱能力,更考验园林管理者的智慧与谋略。2008以来,官渡区绿化面积持续增长,仅官渡区园林绿化局管养的绿地面积就达330万平方米。为了做好绿化“抗旱保苗”,制定了《官渡区园林绿化工程旱季全面浇灌长效工作机制》、《官渡区园林植物旱季浇灌实施办法》和《关于加强城乡园林绿化综合整治及抗旱保苗工作的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使全区绿化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从今年1月起,官渡区启动了“抗旱保苗”应急机制,由区园林绿化局牵头,成立“抗旱保苗”领导小组,对全区园林绿化抗旱保苗工作进行全面指导、检查、督查。在“抗旱保苗”期间,各绿化责任单位的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做到任务有分工,责任必落实,问题必追究。
装扮——官渡更美
如今,漫步官渡街头,人在园中行,满眼染绿意。
但官渡区建绿透绿不止于此。在官渡,绿化无终点。
今年内,一个以打造高原生态湿地景观为特色,以官渡鱼耕文化为主题,恢复滇池周边生态、河流景观、生态群落相结合,体现官渡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景观的园博园将把官渡的绿色畅想曲推向又一高潮,未来三五年,园博园还将变生态资源为可持续经济效益,同时发展教育、旅游、休闲、运动、养生、林业等业态,实现生态保护、自然风情、休闲观光、种植园艺形成一个可持续化的商业模式,达到“以园养园”的目的。
展开官渡区2012年的“绿色画卷”,在昆玉路沿线是一条长约11800米,绿化总面积约354000平方米的“生态绿色走廊”。
“带状公园建设”是官渡区园林绿化的内容之一。今年内计划实施昆玉路与老昆洛路夹角带带状公园,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按照“三高、三化、三精、三理”的标准,将其打造成滇南入昆标志性生态带状公园,充分展现“花枝不断四时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的城市道路景观。
今年,“道路景观提升及综合整治”成为官渡区园林绿化的又一重点。结合辖区重要城市道路景观特点,官渡区将以“七彩花环”、“官南花舟”、“迎宾大道”、“滨河绿地”等为主题,以人为本、以绿为主,提升改造的同时兼顾原有景观,新增乔木、宿根、球根花卉、灌木球、地被等植物,采取造型手法,将一环路(官渡段)、新机场高速入城段、彩云北路等几条城市重要道路,打造成层次丰富、色彩突出,体现春、夏、秋、冬植物季相变化,形成“四季花鲜艳、紫薇满堂红、玉兰香一片、盛夏绿遮眼”的特色绿化景观道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