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川万亩水田成聚宝盆

2020年09月22日 10阅读 来源:中国昆明 2012-04-23

新闻速读 东川铜都街道、汤丹和拖布卡镇的万余亩水田每年种完水稻种大蒜,村民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如今,他们种出的大蒜除了销往湖南、四川等省,还远销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

正值4月,东川的水田里一派忙碌的景象,村民们正在田里挖蒜。以前,东川铜都街道、汤丹和拖布卡镇的万余亩水田每年种植水稻后就出现一个季节性的荒芜。而如今,种完水稻种大蒜,万亩荒地变成了聚宝盆。

优质大蒜远销国外

4月的东川,水库干涸,农作物受旱。但在小江和大白河沿岸的地里,是一派劳作的忙碌景象,村民们正在忙着挖蒜。东川区新农种植养殖协会会长王起帆走进大白河田地,指着300余亩蒜地说:“这里原来全部是荒地,村民们种了水稻之后就一直荒着,长满了杂草。”像这样变成聚宝盆的土地,涉及铜都街道、汤丹和拖布卡三个镇,面积共计万余亩。由于气候、地形等条件,除了种植水稻的季节忙碌外,其余季节村民们宁肯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地里忙活。

前年,王起帆通过协会的力量,引进了个头大、品质好的河南紫皮白蒜,指导村民们种植了300多亩。大蒜除了销往湖南、四川等省,还远销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收益非常好,1亩可以卖8000元左右。

正在地里挖蒜的村民来自李子沟、箐口、乌龙及周边的一些村寨。箐口村的董桂花今年42岁,她家里只有几分地,为了生计不得不来田间打工。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挖70公斤蒜,少的时候35公斤,一年挖3个月左右,能有8000元收入,而劳力稍微强一些的,可以拿到1万多元。

王起帆说,前年这些荒地1亩只需花600元的租金,今年已经涨到1000元了。在荒地上种植不但可以为村民增加收入,还可以防止土地变得板结。长草以后,村民种稻子时还要出200元来耕地,而租出去以后,种大蒜可以让土地变得松软,只要100元工钱就可以让土地得到翻耕。

创业之初亏损是常事

1997年,王起帆去深圳打工,做了4个月的电子产品加工,积累了1万余元的原始资金,回来后在家乡大寨村承包了110多亩地种植毛豆和大蒜,卖给外地客商。后来,通过到大理等地考察,他种起了洋葱和小葱。这期间,区农业局派出农科人员对他进行了种植技术方面的指导。经过反反复复的试种和艰辛的努力,他获得了成功。

但令他苦恼的是,农产品种出来了,却销不出去。卖的时候要经过好几道中间环节,商人们通常要苛刻地验货,甚至有的商人故意在验货时挑毛病来压价,成交的价格低,利润也低,打击了村民种植的积极性。

“那时候种出来卖不出去,亏损是经常的事,有时一年就亏损10多万,工人的工钱都发不出。但心中有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我一定要成功,并带动村民致富。’”王起帆说。

在长期与客商打交道的过程中,由于王起帆为人实在,不会以次充好,客商们对他逐渐建立起了信任。凡是他交的货,都不再验了,装好清点后就可以上车。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外面的客商进来后,直接与他联系,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无形中保护了他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王起帆逐步积累起一定的销售经验。

万余农民走上致富路

为了减少中间环节,保护村民的利益,在东川区农业局的支持下,2009年,王起帆联合4位种养殖大户成立了新农种植养殖协会,共有60多名会员。会员间平日里互相交流,加速经济信息流通,了解外面行情,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看到王起帆赚了钱,村民们种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协会成立后,外面的订单越来越多,由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逐渐扩展到河南、北京,甚至国外。原来一个人种100多亩,由于协会的带动,种植由几百亩扩大到了4000多亩。村民们纷纷表示:“协会的成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价格公道、交易公平的平台,让我们种出来,卖得出去。”

在王起帆的带动下,每年在与他有关的种植和养殖业中获利的达万余人,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下一步我准备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基地,少则几百亩,多则数千亩,自己承包开发,告别以往这里几百亩、那里几百亩的游击战。”王起帆对未来充满希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