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借力南博建设美丽晋宁

2020年09月23日 10阅读 来源:中国昆明 2013-06-07

生态湿地风景如画。

倾力建设幸福美丽新晋宁。

建设幸福美丽新晋宁系列报道之二

滇池南岸的晋宁,在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来临之际,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山碧水之间。多年来,晋宁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举全县之力,借助依山傍水的优势,林水相依建湿地,城乡一体搞绿化,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要任务,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借力南博,使如今的晋宁碧水蓝天,绿树成荫,成为现代新昆明的美丽家园,滇池湖畔的宜居之地。

  城市园林绿化3年投1.53亿

多年以前的郑和文化广场杂草丛生,脏水、垃圾触目惊心,经过广场,男女老幼都绕道而行,城市中心的“黄金”广场成了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短短几年间,还是昔日的广场,还是从前的百姓,但城市风景已是大不相同。这里进行了园林绿化改造,修起了郑和雕像、文艺舞台、运动场,装上了健身器材、休闲凳,整个广场变得花红柳绿,干净整洁,各种林木、灌木、花卉簇拥在一起争奇斗艳。每到傍晚,广场上到处都是人,有跳的、唱的,还有表演的,数千群众都到这里来休闲娱乐,各种植物好像也跟着人群兴奋起来。“茶余饭后漫步走,大街小巷盖新房,公路铁路米粮仓,园林城市人人爱,生态环境个个护,健康给我大财富,感谢党的政策好……”90岁的谢文秀老人是晋宁昆阳金丽商贸有限公司退休职工,她向记者激情满怀地背诵了最近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她身患心血管病,但心情乐观,她说,活到90岁,就是这些年日子最好过!城里城外的树长得最快、长得最绿,她只想多活几年,享受这幸福的大好时光。

近几年来,晋宁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园林城市,增加城区绿化建设投入,县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各项生态指标逐步达到国家园林县城标准,一个点线面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植物多样的城市绿地系统已经建成。三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城市绿化资金1.53亿元,按照“十字轴、二环、四楔、一带、一廊、多点”的规划布局,截至去年底,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5%,绿地率34.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8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达100万平方米以上,成为城市绿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道路绿化建设工程,33条主次干道绿化普及率达到96.39%;建成湖畔晋园等17个园林式小区,晋宁三中等43个园林式单位,严格实行绿色图章管理制度,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98.55%,绿色庭院式的小区犹如一块块翡翠镶嵌城中。

县住建局介绍,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指挥部在晋宁县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晋宁县城园林绿化公众满意率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绿地数量、绿地质量、绿地使用和环境质量。截至今年5月底共投1602票,经对网络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后满意率达到85.08%。

  5年种绿19万亩山川

全县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晋宁的目标,稳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狠抓绿化造林,加快实施滇池面山绿化,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水平,创新林业机制,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逐年稳步增长,森林植被得到恢复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5年时间共完成绿化造林和各项营林生产任务19万亩,全民义务植树513余万株,先后建立“杨善洲林”、“统战林”、“党员先锋林”等,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达87%以上,绿化河道10多公里。2011年以来,晋宁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重点,大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广泛开展植树造林,不断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林业建设更是突飞猛进,到目前为止,全县林业用地林地面积119.3万亩,有林地面积93万亩,森林覆盖率49.55%,林木绿化率59.55%。

县林业局局长雷鸣介绍,昆明将建设成为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特色生态城市,集滇池景观,融人文景色为一体,结合实际,晋宁要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制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协调推进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带动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5年,全县通过加强城乡绿化造林力度,森林覆盖率要达到53%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63%以上,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林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以上,生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持续发展。

  38处古迹240棵古树古色古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晋宁的自然山水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秀美的晋宁迎来了精彩的南博会。一个城市迈进现代文明、生态文明,历史文物、古迹古树是城市永远不能失去的灵魂。

放眼石寨山,滇王金印出土之地,埋藏着一个神秘的王国,这里是战国及汉代云南及西南地区文明史的象征之一,是东南亚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青铜文化遗存,滇文化的中心。

漫步郑和公园,马哈只墓修葺一新,郑和故居古朴典雅,三宝楼伫立绿中。

来到盘龙寺,但见楼阁高耸、翠森碧瓦、碑铭林立、胜迹荟萃。

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结束后,全县统计有38个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古建筑、碑碣石刻、古墓葬、洞穴壁画、古生物化石保护区等,其中石寨山古墓群、马哈只墓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龙寺、观音洞、上蒜人民公社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方天王石刻像、恐龙化石保护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晋宁根据文物管理要求,对本县文物保护单位加强监管,每年定期进行排查,有记录档案,巡查人员登记表,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社会参与等为原则,对古文化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派专人看管。

晋宁名木古树资源丰富,共有240株名木古树,分布全县6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50多个村委会,其中95%以上在山区乡村,已建档挂牌保护,保护率达100%。这些名木有元代山茶、明代梅花、清代滇朴等,历经千百年风雨,依然生机勃勃。

近年来,晋宁认真履行名木古树的管理保护职责,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进行多次古树名木调查,积极撰写《浅析晋宁县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保护》,建立了古树名木档案,由县政府命名挂牌保护。对有病虫害的古树名木进行抢救保护,组织专业队伍和技术人员对古树名木开展日常养护和复壮管理,古树名木得到较好保护。

县林业局介绍,通过逐一核查,现在每棵名木古树都有了编号、树种、位置、树龄、管护责任单位、传说记载等主要资料,另外还调查了名木古树在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方面的价值。目前晋宁较有名的是晋城镇盘龙寺300多年历史的桂花和梅树等,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晋宁瞻仰古树的风姿。

树,这种有生命的物种,在这个生态社会越来越彰显它的分量。晋宁重量级的投资企业腾晋物流为保护一棵400年的黄连木古树,不惜斥资300余万元,为避让古树改道、筑挡墙,建防护围栏;县城道路建设、小区建设为避让古树,改道而行,留给树木这个城市的伴侣一片宁静的空间……

  28亿元驱动滇池湿地走进城市

当你从昆阳县城走进滇池湿地,芦苇摇曳,百鸟齐翔,仿佛追寻到了静卧在城市中的绿野仙踪。一汪清水、一片芦苇荡、一群展翅翱翔的鸟儿,让幽静的湿地焕发勃勃生机。新修的栈道,绿色的码头,正在开发的竹筏水道,让游人畅游湿地,零距离感受湿地风光,这些净土、净水成为晋宁的“风水宝地”,灵秀美景、天然氧吧,醉了游人,也醉了晋宁。这久违的湿地,久违的风景重回人间,党委、政府,干部群众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

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滇池水质污染成为云南之痛。为了让高原明珠重放异彩,滇池被列为了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和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之首。晋宁全县7个乡镇、街道中有4个处于滇池流域,滇池治理保护任重道远。多年来,晋宁滇池流域的治理,通过环湖截污、外流域引水、入湖河道整治、底泥疏浚、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湿地生态修复六大工程,累计投入国家、省市县资金28.12亿元,强力推进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排除万难,完成35家省、市、县属机关集体企事业单位搬迁,1万多农户“退人退房”,建成55万多平方米的“四退三还一护”昆阳安置点,约7100名失地农民搬迁入住晋城安置点。

晋宁遵循“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以城区森林生态体系为中心,郊区森林生态体系为屏障,生态廊道与防护林网生态体系为支撑,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体,植物多样、绿树成林、具有历史文化品位、特色鲜明的城市森林公园,大打绿色牌,包括东大河河口湿地、白鱼河湿地、和璟苑和普照寺等森林公园。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县完成19000多亩滇池环湖生态湿地建设,其中河口湿地近千亩,湖滨湿地上万亩;拆除防浪堤2万多米,总投资2.6亿多元,种植乔木61万多株,水生植物30种250多万丛……

如今的晋宁,在南博会中绽放异彩,名胜古迹美不胜收,绿色的山川河流,原生态的森林湿地,现代化的交通丝毫没有割裂城市边缘的自然之美,不时疾驰而过的火车与空中翱翔的飞鸟、和煦的湿地、绿色的物种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幸福的唯美画卷。(昆明日报 黄丽萍  周昆林 王金摄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