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街道办事处滑草场。记者王俊星/摄
开篇语 去年,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两强一堡”的新目标,对于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目标,昆明市也提出了要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近日,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宣传部对四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听取了各界对昆明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调研中发现,各区文化产业均有各自的特点,亮点纷呈,本报将连续对此进行报道。
调研组首站来到西山区,西山区文产办负责人介绍,去年西山区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总产值占GDP的6.1%,增长率达8%,已逐步成为西山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据了解,目前,西山区面临着文化市场规模小、发展不均衡、消费能力弱、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链等一系列问题,但通过重点项目跟踪服务,研发新产品,促进产业发展等方式,重点跟进“文化空间”等项目,力促“硬翅滇式”风筝等文化产品的开发,取得了不少成绩。旅游小镇的建设也是属于文化产业,而团结街道办事处处于“半小时旅游圈”的位置,西山区目前正在利用团结的地理位置、生态人文环境等优势,将其打造成生态旅游精品小镇。
旅游产业——用生态和文化吸引游客
调研组对团结街道办事处的乐居彝族村、白族文化休闲园、滑草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据介绍,团结街道办事处过去的经济支柱是矿产开发,虽然直到现在旅游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并不大,但是生态旅游仍是团结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西山区要将团结打造成生态旅游精品小镇。
团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金川萍介绍,团结在生态旅游发展上有三个优势,一是团结的森林覆盖率达74.4%,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二是辖区彝、白、苗、汉4个民族中,少数民族人口占了71.2%,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特色;另外,团结离昆明主城、安宁温泉、青龙峡、富民等地均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处于半小时旅游圈,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市民倾心生态旅游,团结街道办作为全市最早发展农家乐的地方,近年来也在思索如何在丰富旅游文化上做文章。金川萍介绍,目前,团结实现了每个村小组都通公路,今年还要修建旅游线路“乐水”公路,办事处正在打造集镇中心区,这些都为生态旅游小镇打下硬件基础。同时,开发了万亩果园、5000亩万寿菊、玫瑰大道等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棋盘山、豹子箐、桂皇阁、陡嘴大叠水、卧云山风景区等景区景点。金川萍表示,“以后的团结要能吃得成、住得成、有‘玩场’,留住游客。”而目前,团结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打响文化品牌。
园区建设——打造“文化螺蛳湾”
调研中,一些企业负责人反映,昆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滞后。据了解,西山区正在打造一个文化产业的“航母”——文化空间,将结合西坝新村改造建设一个大型国际文化市场。项目去年6月已正式启动。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剑波介绍,“文化空间”是一个集民族文化、都市文化、中外文化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市民和游客不仅可以购买到汇聚滇、藏、蜀多民族及南亚、东南亚地域风情的工艺品,还可以亲身体验制作过程,享受DIY的情趣。同时,集演出、商品、健身的大型生活馆将是人们休闲娱乐、购物消费、健身康体的又一好去处。建成后的“文化空间”经营面积达15万平方米,年度销售额预计达5亿。
饮食文化——云安会都将推出中华名宴
近年来,大打文化牌成为很多企业发展自身的“招数”,云安会都便是这样一个企业。云安会都副总经理李相坤介绍,近几年云安会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会议接待、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酒店,酒店突出“以会议文化带动经济效益”,去年接待量超过30万人次,其中省外占了20—30%,总产值突破4000万。李向坤表示,如何通过弘扬饮食文化发展自身也是酒店近两年的重点,去年酒店仅餐饮文化建设的投资就突破了4000万元。“今年,公司计划推出‘中华名宴’和‘中华名菜’。比如‘中华名菜’中的石锅金线鱼就是以人工饲养的金线鱼为主料烹制出的云南特色的美味。我们希望用涵盖云南各地特色的菜品展示云南多姿多彩的文化,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来了解云南文化。另外,公司还将推出民俗婚礼、老昆明小吃、民族歌舞,让省内外的住宿者感受到昆明市井文化和云南风情。”
文化产品——云南飞出“滇蜂”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有文化产品的支撑,据介绍,西山区与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学院合作,于去年5月开始,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针对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云南特色的“硬翅滇式”旅游纪念风筝。在苏家村选取了14家农户进行手工风筝的培训及试生产,风筝投入市场销售后,反应良好。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适应高原强风,云南硬翅风筝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结构,国内外风筝专家把云南的风筝看作为中国第五大流派——“滇蜂”。西山区通过这种方式,既传承、保护和传播了云南的文化,避免此项制作工艺淹没在现代的“高楼森林”中。
文化地标——昆明创库世界知名
座落于西坝路上的创库是中国第一个文化艺术社区,创库成立后,北京798、上海莫干山等一大批全国艺术社区才出现。正是因为这种模式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有影响力,昆明创库也被《国家地理》杂志列入国际通用旅行手册,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国及云南最前沿的艺术文化社区。目前,创库内的艺术家很担心旧城改造危及创库存亡。胡俊是较早一批进驻创库的艺术家,他表示,创库是一个昆明文化界的话语中心,以自身影响力向周围辐射,最终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大型文化艺术片区,自己每年要接待80—100文化名人,其中不乏像余秋雨这样的文化界大师。“社会文明还体现在文化文明。创库是上世纪50年代工业革命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历史印迹。这些房子看起来很破,但承载的是历史的厚重。”胡俊说。
据了解,基于创库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目前西山区正在筹划如何保护并开发利用这一品牌。(昆明日报 记者马雪荣 实习记者李思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