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有着“春城”的美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7年,昆明又多了一个头衔: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经过两年多探索和实践,昆明如何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扩大文化消费工作的覆盖范围?在文旅融合的新趋势下昆明进行了哪些探索?如今这项工作取得了哪些实效?
抢抓机遇
探索文化繁荣新路径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这句诗生动描绘了昆明四季都适合生活和居住。“好在!”是昆明人对这座城市最朴实的赞美。“好在”在哪里?说到底是人人都能享受到有品位的美好生活,即在生活迈向富足后,能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生活方式的拓展。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名片。近年来,昆明先后荣获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国十大最具文化影响力城市、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荣誉称号。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提供了丰润的文化滋养。
文化精髓贯穿于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发展也带来了经济增长。
时间回溯到2017年,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昆明上榜“第一批第二次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同年,我市下发了《昆明市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昆明市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启动暨工作推进会,要求通过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使全市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文化消费市场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消费环境更加完善,文化消费惠民成效显著,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到了2019年,昆明市针对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发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对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进行再细化再部署。2019年以来,昆明4个县(市)区、开发(度假)区搭建了网络惠民平台,8个县(市)区、开发(度假)区进行了消费补贴工作,17个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共开展了916场文化消费活动。共计投入资金达3623万元,拉动群众参与1277万人次,带动居民实际支出19554万元。
汇集资源
建立文化消费新模式
看部好电影,读本好书,听场音乐会,欣赏一场艺术展……2019年1月3日,盘龙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向市民发出文化福利,从1月到4月,“2019盘龙区文化惠民消费券”联动昆明市120家文体旅优质商家,涵盖文化、体育、旅游三大板块,12个大类,包括电影观影、书店购书、艺术演出、运动健身、景区景点、旅游出行等。
一套“2019盘龙区文化惠民消费券”分为文化及体育旅游两册,两册总面值为10224元,共计发放6000册,总价值3067.2万元。
一个月时间内,除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两点,市民每天都能在盘龙MoreLife公共文体旅惠民服务平台上定时抢券。此外,盘龙MoreLife还面向区劳模、区残联、警察、医生、高校师生、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水源区城市新移民、环卫工人、园林绿化工作者、媒体从业者、“悦跑盘龙”参赛者、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及“四进社区”活动等特定人群进行线下定点发放,切实体现“服务于民、互联互动”的文化惠民消费原则。
第一批“2018盘龙区文化惠民消费券”发放时,走入了机关、购物中心、基层社区、水源区、公交集团、景区景点、环卫工作站等场所。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发放的方式,走入了全区乃至全市6000个家庭,让文化惠及近20000名市民,影响覆盖近十万人。
此外,安宁市也通过政府“发红包”的方式,让更多市民获得文化福利。今年,安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利用“遇见安宁AnNing”微信公众号、“遇见安宁”抖音号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开展了2019年第一季文化惠民券发放活动。“安宁市2019年第一季文化惠民消费券”由安宁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辖区43家文化、旅游品质企业,推出价值20万元的文化惠民大礼包。市民通过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市级文化公共场所免费领取,也可通过线上服务平台领取电子消费券,让更多群众乐享文化盛宴。
以“文惠卡、消费券”引导大众文化消费,采取政府财政补贴与商业结合的惠民、惠企新形式,为文化企业和消费者搭建了桥梁,培养一批较为固定的文化消费群体,带动一批积极参与、符合产业导向、逐步壮大的文化产业经营群体,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文化需求,拉动辖区文化消费,提高辖区文化经营单位经营积极性,吸引文化投资,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发挥优势
推动文旅融合多样发展
12月17日,位于钱王街88号的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响起阵阵吹拉弹唱声,西山区花灯团正在此上演花灯歌舞《金鸡吉祥迎盛世》。随后,花灯小戏《小姨妹过河》(选段)、花灯古装戏《莫愁女》(选段)和《乡城亲家》(选段)轮番上演,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往欣赏。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中心2.0版于今年11月正式开门迎客,服务中心在原有服务功能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服务扩容增值和升级迭代,包括增设游客驿站、文创空间、悦读小屋和文化茶吧等四个不同主题空间,为游客和市民提供相关服务。如今,这里不仅有云南传统文化特色表演,还能通过“VR全景看云南”板块体验在石林上空翱翔、感受滇派风筝精湛工艺、领略讲武堂文创产品的新奇……开放以来,服务中心先后举办了旅游志愿讲解服务、茶艺论道、手工互动、行业赛训、新书签售会、朗诵会等活动,以丰富多元的姿态诠释着文旅公共服务融合的实践和创新。
作为文化+体育+旅游的代表,近年来,昆明市一直在原创和引进世界高规格、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除了上合昆明马拉松、MCC地中海中国(昆明)冠军赛、西甲希望杯中国(昆明)赛、世界龙舟锦标赛等国际顶级赛事选择在我市落地举办,昆明市还打造了专属于自己的国际赛事IP: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昆明网球公开赛、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昆明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等每年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拉动了昆明体育旅游经济的增收和发展。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昆明市积极组织优秀文艺精品创作,增强昆明的文化艺术品牌,儿童剧《金凤子开红花》、交响乐作品《彩云之南》《启鸣之声》、爱国主义题材庭院音乐话剧《聂耳》、庭院京韵实验剧《闻一多》《李公朴》、庭院滇韵实验剧《钱南园》、儿童剧《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版》等文艺精品走进市中心的剧院、步行街、广场上演,获得了广大游客的好评。
今年,以“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昆明“民族团结大舞台”在南屏步行街迎来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专场活动,除了精彩的歌舞表演,还有“民族团结大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怒江州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代表,将现场制作和产品展示融为一体,形成“展销一体”的有机模式。其中包括独龙毯现场纺织、石板粑粑现场制作、傈僳族笛哩现场制作、口弦弹唱等种类丰富、特色浓郁的非遗项目。
云南是旅游大省,作为省会城市,昆明不断加大文化吸引力和旅游附加值,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途径。据统计,2019年1月至9月,昆明全市接待游客总数为13142.79万人次,同比增长16.53%;旅游总收入1938.55亿元,同比增长18.09%。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96.91万人次,同比增长7.3%。人流量的增加,带来了旅游和文化的消费。
打造亮点
“夜间经济”激活消费领域新增长点
今年8月7日,正值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入夜的南强街巷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年轻人身着汉服,穿行在白墙绿瓦之间“打卡”拍照,高昂的兴致与五彩斑斓的灯光碰撞,在昆明的夜幕里散发光芒。
随着“夜游老街”、公园1903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南强街夜经济街区等越来越多瞄准夜间市场的消费项目出现,昆明夜间经济正在释放出它的巨大潜能。近一年来,主城各区经过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力求打造出不同的夜间经济区域特色。
五华区以“历史文化和休闲文化”为主题,探索夜游项目、旅游演艺、夜市街区等模式,打造“昆明老街和环翠湖休闲文化夜间经济区”。盘龙区以“铁路文化”为主题,打造“王旗营百年铁路文化夜经济区”。官渡区以“夜色·官渡”为主题,打造“官渡古镇夜市街区”。西山区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为主题,打造“金碧特色夜经济区”。呈贡区以“年轻时尚”为主题,依托呈贡大学城集聚功能,打造集餐饮、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景明南路新天地商业夜生活区;继续发挥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中心斗南花市的夜间交易优势,打造夜间花卉经济。滇池旅游度假区以“购物旅游”为主题,依托滇池大坝、云南民族村等景区,大力开展夜间旅游,并以展现滇越铁路文化为主题,打造昆明1903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乐园、休闲、娱乐、时尚及餐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开放式商业街区。
下一步,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需两端发力,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努力使我市文化和旅游消费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消费环境更加优化,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昆明日报 记者王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