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林依托特色旅游打造文化品牌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中国昆明 2010-12-01

(石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黄 杰)

云南石林,中国阿诗玛的故乡。世代居住在石林奇峰异石间的彝族撒尼人,劳作是歌、生活是舞,个个都是天生的歌唱家、舞蹈家,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阿诗玛文化,成为石林世界自然遗产、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石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发展的灵魂。“十一五”期间,石林县以旅游“二次创业”和现代新昆明建设为契机,以打造特色鲜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文化石林”为目标,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依托石林旅游品牌,充分挖掘以阿诗玛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化,促进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取得了新成就。

乡村特色旅游初见成效

五年来,石林县在稳步推进景区扩容改造、环境整治,巩固观光旅游基础的同时,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思路,全面实施“以旅哺农”,大力扶持发展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业,延伸旅游产业链,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围绕九石阿旅游专线,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文化元素,恢复部分民俗活动,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产品化,变文化优势为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大糯黑、阿着底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村相继成为石林民族文化旅游的新亮点。二是从政策上支持、资金上扶持、管理上规范,着力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彝族村寨接待功能和服务水平,建设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生态旅游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全县己发展起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彝家乐”40余家。

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上升

石林县以旅游业为载体,充分发挥“石林”、“阿诗玛”两个世界级文化品牌优势,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培育,深入挖掘阿诗玛文化内涵,实施文化精品战略,促进阿诗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从今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引导、培育、壮大全县文化产业,倾力打造文化石林。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今年可达10%以上。

文化产业招商成效明显

石林县以文化资源为依托,建设完善了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文化产业项目库;精心策划、包装了阿诗玛演艺中心、火把节市场化运作、国际“牛王”争霸赛、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剧《阿诗玛》、“石林老街东门坊”文化休闲街区等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文化产业项目,强势推进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五年来,先后建成了阿诗玛文化生态园、巴江河公园、阿诗玛文化景观大道、双龙文化广场、民族生态体育运动场、彝族第一村斗牛城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2009年,全县文化产业招商落地项目5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6700多万元。2010年,全县文化产业招商在建项目4个,在谈项目12个,竣工营业项目2个。截至今年10月底,文化产业招商落地项目实际到位市外内资1.26亿元。

文化品牌不断涌现

石林县集中精力打造文化品牌,列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特色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石林国际火把节荣获“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最佳狂欢气氛奖”、“2008—2009年度中国十大创新节庆活动金海豚大奖”和“2009年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叙事长诗《阿诗玛》、彝族(撒尼)挑花、彝族三弦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摔跤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宜村、月湖村分别被列为省、市级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文化传承人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文化传承人8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项,文化传承人13名。

文化事业不断繁荣

石林县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努力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成果。目前,已完成85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改扩建工程,新建成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中心和7个基层服务站点、55个农家书屋和4个农村文化体育服务广场,初步建立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进一步规范了业余文艺队管理,全县10人以上农村业余文艺队发展到642支,业余演员12000余人,年均业余演出2000余场次。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40000户,2010年底,全县农村可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近23万人受益。

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石林县高度重视群众性体育事业发展,以增强人民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4个、健身路径10条,人均占有体育设施面积达1.16平方米。拥有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所,市、县两联办训练点2个,学员120余人,开设了摔跤、柔道、拳击、田径等4个训练项目。五年来,石林县在市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夺得金牌91枚、银牌62枚、铜牌41枚,向上级少体校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50余名。全县体育协会发展到4个,社会体育指导员160余人,群众参加日常锻炼人数达8万余人;学校《学生体质健康锻炼标准》施标率达100%,达标率达96%;每年组织开展全县性体育活动40余次,参加人数10万余人。

自然石林,风光无限;文化石林,魅力无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