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化引领发展 五华彰显人文魅力

2020年09月25日 10阅读 来源:昆明信息港 2017-01-20

海鸥节开幕式上精彩的文艺表演。

海鸥节开幕式上精彩的文艺表演。

“聚春城山水灵气,汇名城文化精粹。”这是五华区因其人文魅力所受到的赞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昆明最具人文历史传承魅力的核心区,五华区人才聚集、文脉荟萃、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有着“文化区”的美誉。

当前,昆明已经开启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新航程。在这当中,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五华区将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对人民高度负责、对发展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担当,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规划工作,把人文魅力传承与现代化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凸显五华的山水之美、城市之美、人文之美,赋予五华区一个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品质卓越的新未来。

提升文化软实力

培育五华人文魅力新气质

文化是城市的根、城市的魂,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和潜在竞争力的核心,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不可或缺的环节。五华区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进一步彰显了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增强了文化创新活力。

五华区注重文化引领,依托“一心一轴四片”的历史文化布局,充分挖掘五华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推动翠湖等景区景点改造提升,加强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开发利用,推进文庙恢复性修建项目,传承民俗节庆、民族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五华的历史人文气息。为了延续历史文脉,激活文化传承,五华区坚持规划先行,理清历史脉络,把握空间布局,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进工作,坚持项目带动,保障资金投入。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五华区按照“文商互动、文旅相彰、文科相促、文教相融、文体相兼”的产业发展思路,根据产业发展特点,把文化产业与都市经济、旧城街区改造、老旧厂房仓库利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相融合,分类指导,错位发展,打造了“昆明老街”“金鼎1919文化艺术高地”“同景108”创意产业园等一批省、市重点文产项目。

为增强文化创新活力,五华区积极推进以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为重点的金鼎文化产业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随着猪八戒网、东道设计等知名企业落户金鼎山,一批在国际国内影响力大、辐射带动效应强的文创品牌正在壮大五华区的优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同时,加大与国际国内知名互联网品牌的合作,培育创意设计、中介服务、软件信息等新业态,打造南亚及东南亚创意港和“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宽松的文化氛围吸引培育了更多的文化载体,提升了五华区文化的创造力,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内涵。

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实施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优质骨干文化企业,促进产业聚集提升,五华区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了《五华区文化产业发展奖励扶持暂行办法》。每年,五华区都将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奖励专项资金,并纳入区级财政年度预算安排,按照“真实申报、公正受理、侧重择优、专款专用”的原则使用。

在鼓励辖区文化重点企业、特色项目加快发展,鼓励文化产业企业达规上限和提档升级,鼓励特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等方面,五华区明确了奖励条件和标准。在具体实施上,鼓励打造“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等特色文化旅游街区,鼓励庭院剧场及小剧场内商演活动,鼓励多功能实体书店发展,鼓励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驻五华区文化产业园区。

在五华区的扶持下,莲花池庭院剧场打造的《圆圆曲》《兰羽恋》等庭院戏剧,给予了观众独特的观戏体验,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认可,正在从“深幽小巷”走向外界广为人知,成为五华区文化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

展现五华人文魅力新气象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中如何来满足群众多样的文化需求?如何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文化惠民政策?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如何突破群众个体文化需求差异化的瓶颈与矛盾?对于这些问题,五华区有着自己的思考。

五华区把公共文化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到群众是否满意上,积极转变服务理念,使公共文化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模式等均按照群众的需求来设计,工作好与坏由群众说了算,树立了文化服务“群众第一”的理念。

近年来,五华区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以需求为导向,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加大基层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多层次、均等化公共文化供给,争当全市公共文化事业排头兵。

同时,五华区还注重加大基层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持续深入开展多种群众品牌文化活动,多渠道、多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刚刚闭幕的第十届昆明海鸥文化节中,19项精彩的系列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人鸥共欢乐的文化艺术盛宴,更彰显了五华区的人文魅力。

从十年前的首届海鸥文化节到今年,海鸥文化节传达着的是这座城市的“绿色文化”和人文魅力,也是昆明海鸥文化节让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交融的“至美精神”。为丰富昆明海鸥文化节内容,本届海鸥节同期举办了“首届昆明戏剧节”,14台优秀剧目共计演出了40场,其中既有高端优质的传统戏剧,也有接地气的昆明本土经典喜剧、滇剧、花灯、折子戏等,将一批新创作的情景庭院戏剧展现给观众,让许多老昆明人在欣赏到久违的传统花灯、折子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戏剧和现代情景剧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海鸥节在整合高校、企业等辖区资源、助推文商旅互动融合方面也实现了新的发展。辖区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文艺团队在“鸥欢人和——群众文艺精品展演”系列活动中以精彩的文艺汇演展现了青年人的活力和风采,传递着青春的正能量。在昆明老街、南强街等街区举行“人鸥同乐——文化旅游精品展示”系列活动。期间,老街美食板块客流量总计达19.3万人次,消费额达1200万元;南强街客流量总计达16万人次,消费额达800万元。在新华书店、新知图书城、春晓图书城举办的惠民书展、名人作家签售、国学大讲堂、画展等活动,吸引3万人次参加,售书14500册,销售额150余万元。

翠湖、昆明老街……这些春城的城市地标彰显着五华区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风貌。五华区也注重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促进历史文化、军事文化、名人文化和秀山丽水、历史建筑以及现代生活多元复合,推动文、商、旅互动,将五华打造成为有魅力、有灵气、有品位、有内涵的昆明文化高地。通过建筑风貌、市容环境、道路交通整治等措施,推动翠湖片区、“昆明老街”片区、南强历史街区整体联动,提升片区文化旅游品质,打造体验式文化旅游新业态,为昆明打造了一张“文化CBD”的靓丽名片。

去年10月,翠湖—讲武堂景区通过了昆明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验,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终审评定。同时,五华区也配合市级部门完成了《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规划》,并启动了《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促进文化繁荣

推动五华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

为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五华区还将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增强文化的引领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外文化合作与交流,壮大优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文化软实力作为彰显五华特质与魅力,体现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扎实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建设文化繁荣的人文魅力核心区。

凝聚文化正能量。强化意识形态管理,落实意识形态责任,管好思想文化阵地,更好地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和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传统美德。传承崇文厚德的优良家风,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五华。推动新媒体发展,完善舆情联动、新闻发布、典型推介机制。继续开展“五华榜样”“最美少年”等评选活动,讲好五华故事,树好五华形象,弘扬五华精神。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索文化惠民举措,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健全五华区文化馆远程培训网络,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持续深入开展昆明海鸥文化节等群众品牌文化活动,多渠道、多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传承弘扬历史文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五华文化的厚重感和感染力,让城市有根有魂、有个性有品位、有魅力有活力。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坚持风貌整治与文化传承并重,突出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有机结合,推出昆明老街、南强街等一批具有鲜明老昆明印记的文化品牌。

擦亮翠湖“昆明眼睛”。实施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片区空间公共化、步行化、敞开化和多样化策略,强调翠湖“小三山一水”格局。充分挖掘和系统展示、串联军事文化、市井文化、科教文化,引导功能业态向文明街、正义路、圆通山等片区拓展,实现功能互补与提升,把翠湖打造成自然与建筑辉映、文化与生活交融、时代与历史共生的城市核心地标。

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做大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做优文化产品,做活文化市场,做亮文化品牌”的目标要求,五华区也将紧扣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及区第十一次党代会 “建人文魅力核心区、筑产业升级新高地”的工作部署,依托五华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深入挖掘昆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昆明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展现昆明璀璨的城市文化品质,为把昆明建设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而奋斗。(昆明日报 记者贾薇 王恩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