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惠仙,一家两代5口人,除了她以外的4人都得了同一种病,丈夫、儿子已经去世,两个女儿正在与死神作最后的抗争。尽管她一生时常来往于各大小医院,但她从来不敢住院,因为需要她支撑这个家;尽管她已经付出了自己的所有,但她仍然在自责,“要是能代替了他们生病就好了,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病魔突至
共济失调,小脑萎缩,这两个人们很少接触的医学名词,对于段惠仙,却是刻骨铭心、不寒而栗的。因为这个病,在目前的医学界还没有治愈或逆转的能力,这个病,让一家两代面临诸多人生苦痛悲剧。
段惠仙,现年69岁。出身贫苦,刚出生不久便被亲生父母送给了养母。养母很疼爱她,节衣缩食供她读到了小学三年级。十来岁时,她便开始上山拾柴卖。再大一点的时候,有昭通的单位到会泽招工,但由于家里没有可以带走的被褥,她便没去成。直到1964年与丈夫结婚,她才有了自己的被褥,也有了工作。
婚后,她也曾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老两口都在驰宏公司上班,大姑娘、二儿子、三女儿每天在家吃完早点后,就结队有说有笑地走着跑着去一公里外的学校上学。夫妻恩爱、子女听话、其乐融融。
然而,1976年,病魔突至。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丈夫突然间变得不能自主控制行走,走路时,就像醉汉,步履踉跄。不久,手部的活动也不能自控。从此,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后期,甚至连穿衣、吃饭、喝水、大小便这些最基本的行为,都需要有人帮助才能完成。经医院诊断,丈夫患的是共济失调,小脑萎缩。丈夫健康状况的剧变让段惠仙犹如五雷轰顶。当时单位的领导对她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为了方便她照顾常年住院治疗的丈夫,给她调换了工作,也不时给予她经济方面的帮助。
每天,她除了工作,就是忙碌于护理、伺候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料理三个年幼儿女的饮食起居。这种病,还会造成病人精神错乱。期间,丈夫经常无端责骂她和孩子,有时甚至还提着菜刀。对于她,生活上的劳累和精神上的重负,可想而知。就这样坚持了9年,到1985年,丈夫去世。
尽管如此,她除了顽强坚毅,仍然豁达大度。由于3个孩子都在读书,自己每月100来元的工资根本不够一家人花销,她在工作之余便捡来石块敲工分石卖,一方卖15元,补贴家用。自己打蜂窝煤,节省开支。懂事的孩子们,一放学回家都跟着干活。不管再苦再累,她都决心要把孩子拉扯大。三个孩子,也是她未来的希望。
经过了几年的艰苦生活,孩子们都长大成人,并陆续参加工作。除大女儿进入昆明一水泥厂工作外,其余两人均进入了驰宏公司。受到母亲一直以来的勤劳俭朴的影响,三个孩子工作后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都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大姑娘在工作两年后走入婚姻殿堂,一年后生了个胖儿子。当了外婆,段惠仙高兴得合不拢嘴。而此时,儿子也开始谈恋爱,她也给儿子准备了大床、棉被,等待结婚。过不了多久,她又将当上奶奶,对未来,满怀憧憬。
噩耗接踵
1999年的清明节,她带着儿子上山给孩子的婆婆上坟。下山时,从来很少感冒吃药的儿子摔倒在地,段惠仙还责怪儿子走路怎么不小心。可是,当她和往常一样,用慈爱的目光看着儿子时,突然发现,儿子的脚步,似曾相识,一种不祥之兆袭上了段惠仙的心头:孩子他爸当年刚患病时,走路的脚步也是这样啊!“千万、千万……不要……”。到云大医院后,检查单上“共济失调、小脑萎缩”的结果让她当场瘫倒在地。
无情的结论并没有击垮这位坚强的母亲。“儿子还年轻,发病时间也不长,这些年医学已有很大进步,儿子的病一定能治愈……”她这样宽慰和支撑着自己。住院两个月后回到会泽,她劝说儿子断了与女朋友的交往,“别害了人家”。之后,听说文山广南有医生能治此病,便带上儿子去了文山,并且坚持在文山吃了半年的中药。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半年的中药,病情没有丝毫转变,她又带着儿子回到了会泽。至2004年,儿子病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每天,她都要给儿子喂饭喂水、捶背揉腿,伺候儿子大小便,定时为儿子洗澡擦背,精心照顾。有一次,她在给儿子洗完澡后,几次努力都没能把儿子扶到背上背到客厅。累到精疲力竭,母子俩在洗澡间,抱头大哭。一直到2006年儿子病逝,她对儿子都没有丝毫厌弃的情绪,而是以加倍的母爱呵护着他,让儿子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尽可能地减少一些痛苦,更多地感受人间温暖。
段惠仙送走了儿子,她没有白发人送黑发人常见的呼天抢地。因为,儿子的病逝已是必然,她的泪水早已躲在被子里流干;她也没有一蹶不振,两个女儿还需要母爱的呵护。
她也曾听医生说过,这个病,可能是传男不传女。
然而,就在儿子去世后仅一年,大女儿生病入院,经检查,竟然也得了同样的病。这时的段惠仙,感觉“天塌下来了”。此后的时间里,她每半月就要跑一次昆明照看女儿,一去一个星期。给女儿买好吃的,帮忙洗澡,收拾家务。就这样过了几年,每当她去到昆明,女儿的婆婆便辱骂她“生了一窝病猫,去害了她家。”为了女儿着想,她忍气吞声,默默地帮女儿做着各项事务,“我不能因为别人的辱骂而割舍了自己对女儿的爱。”
仿佛已是命中注定。2012年,小女儿办理了内部退养。三女儿患病后,却讳疾忌医,目前病情已一天天加重,可女儿坚决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到医院检查,也不吃药。每天呆在家中,不愿与任何外人接触,身体急剧消瘦,而且,肢体的“共济协调能力”也一天不如一天,近期已经要人扶着才能走路。由于三女婿还在上班工作,外孙女又在外地上学,每天女儿的起居、饮食自然都由她承担。尽管女儿的病症是不能治愈的,她还是不放弃,劝导女儿走出家门,参加户外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试图劝导女儿及早就医。然而,女儿却不仅不理解,反而与家人无端吵闹,责怪她不该生出她们,让她们遭罪。
伟大的母爱
看着三女儿这样,又想到如今不知何时离世的大女儿,段惠仙欲哭无泪,有苦无处倾诉。加之她身体状况也每况日下,患上了高血压,夜晚出现短暂窒息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以前带着丈夫、孩子看病时,为了省出更多的钱看病,她给丈夫、孩子安排吃饱病号饭,自已每天却坚持只吃一次饭,长期如此还得下胃病,现在也疼痛加剧。长期以来,她不仅忍受着身体的痛苦,还要经受着无边的精神折磨。她多次有轻生的念头,是母爱一次次把她从死神边拉过来。“我不能死,我若死了,可怜的女儿谁来照顾?”数十年来,段惠仙凭着坚韧的毅力,只身一人拼搏在一条完全没有希望的人生路上,痛苦、磨难,但她无怨无悔,为的就是想让儿女在病痛的折磨中,减少一些痛苦,多感受些母爱的温暖。她还记得,多年前,孩子们说要吃荔枝,她便跑到镇子上,50块钱买了5斤提回家。那时,她的工资只有一百多块。自己一颗也舍不得吃,但看着孩子们吃得香甜,她就是幸福的。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无论自己发烧到几度,她都坚持把饭做熟、喂饱。她说,就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把儿女照顾得妥妥贴贴的,直到最后。
当一个人明知道她的一切努力,终将不会成功,毫无希望,而依然不离不弃,这是何等的悲壮,何等的圣洁!是圣洁而深沉的母爱,支撑着她已是病弱之躯,焕发出了耀眼的母爱之光;是母爱,让人们对这位历经磨难和绝望、却依然坚韧的母亲肃然起敬。(记者 滕仕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