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网讯(实习记者 王吉飞)“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代诗人孟浩然笔下的田园诗意,如今已在富源县许多村庄悄然回归。近年来,富源县以市级生态村、省级和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为挈机,以实施“整乡推进”新农村建设、扶(脱)贫攻坚、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使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体验到村庄环境清洁、卫生、舒适、宜居的实惠。
在农村“七改三清”环境整治行动,富源县通过配套完善村庄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公厕、村内道路、绿化亮化、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等综合整治行动,实行人畜分离、厨卫入户,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抓点、带线、促面”,逐步解决农村村容村貌“脏、乱、差”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积极改善和提升农村居住环境质量。“农村环境整治是缔造幸福富源的重要内容。农村环境不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不可能大幅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也是建设美丽宜居家园的重要抓手,只有用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作支撑,才能生产出生态、安全的工农业产品,才能将富源建成宜居、宜业的八宝之乡。”富源县环保局副局长张晓辉对记者表示。
2005年以来,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涉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项目和资金,县乡两级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落实地方配套,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财政投入,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其中争取到中央和省市农村污染治理资金315万元,用于富村镇喜鹊树村、富村镇迤佐河水库饮用水源地周边白石岩村、营上镇海嘎社区田边村、黄泥河镇黄泥河社区等社区、村落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建设。全县在开展生态文明村、乡、镇、街道创建过程中,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98件,建设爱心水窖3073口,全县共修建硬化村庄道路500.69公里。不断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提倡和推广清洁能源使用,推广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等建设,实施农村沼气池建设项目,建设沼气池4880口,太阳能4551个。
在垃圾收集转运管理方面,采用增加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和加强清扫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转运设施上购置了车辆可卸式垃圾车27辆、配套车厢可卸式垃圾箱327个,8吨压缩式垃圾车4辆、垃圾转运三轮车18辆,保洁手推车160辆、建设垃圾房184座,垃圾池554个,垃圾箱200个,垃圾桶2200余只、铁铲扫把2000套。对农村垃圾的收集处理实行“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模式,在乡镇所在地的集镇,由社区与各门面户签订“门前三包”的责任书,加大环卫清扫保洁队伍建设,环卫经费得到保障和落实,村庄推行房前屋后自己扫,公共区域分组扫,村内垃圾全部进池,完善一套卫生管理制度,倡导在村规民约内明确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措施,以村规民约规范农村垃圾收运管理,切实解决垃圾围村问题。通过集镇、村庄环境整治,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
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县乡村三级联动,采取张贴标语、农村广播、村民座谈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了广大农民“建设幸福家园,人人有责”的意识;同时动员广大群众,向不文明的陋习宣战,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宣战,向侵犯公共利益的人宣战,向整治环境不作为宣战;充分运用媒体广泛宣传农村环境整洁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例,曝光“脏、乱、差”现象,曝光整治工作不力的落后单位,形成了全社会动员、全民动手、各界参与的整治氛围。
同时,富源县始终坚持对工业企业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的严格进行选址分析评价,严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卫生防护距离控制关,严格按照环保“三同时”要求,督促分布在全县农村的工业企业建设废气、污水处理设施,严格落实固体废物“三防”措施,尽力减少了工业企业对周边村落的环境污染影响。
通过不断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富源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县成功创建了42个市级生态文明村,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村,4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乡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