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0日,是沾益县发展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牌意义的日子: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同意云南省调整曲靖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沾益县,设立曲靖市沾益区。45万沾益人民期盼多年的撤县设区梦想终于成真。
历史悠久的沾益县
珠江,中国第三大河流,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马雄山,沾益也因此被誉为珠江源头第一县。沾益县历史悠久,汉属益州郡味县。蜀汉属建宁郡味县,西晋沿袭。东晋至隋朝为爨氏统治地。南诏后期设磨弥部,隶属拓东节度,大理国沿袭,属石城郡。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沾益州,治于石梁(今宣威市),辖交水(今沾益县)、石梁、罗山(今富源县)。明天启五年(1625年),移州治于交水城(今西平镇)。清雍正五年(1727年),分设沾益州和宣威州。州府驻交水城。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沾益县。1950年3月,沾益和平解放,成立沾益县人民政府。1958年5月撤销沾益县,所辖区域并入曲靖县,县政府驻西平镇。1965年恢复沾益县。1983年9月,撤沾益县、曲靖县,合并设立县级曲靖市。1997年5月,撤销原县级曲靖市,恢复沾益县建制。
恢复建县十九年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沾益自1997年恢复县置以来,在曲靖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在科学谋划中促跨越,在攻坚克难中求奋进,在抢抓机遇中办大事,在保障民生中增和谐,在从严治党中聚力量,沉着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164.7亿元,是1997年13.6亿元的12倍,年均增长11%;实现人均生产总值36806元,是1997年3723元的9倍,年均增长10.5%。
农业农村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近二十年来,全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稳步推进产业化进程,在农业行政、科技推广、结构调整、项目争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银杏、玫瑰、红豆杉、万寿菊、中药材、蚕桑、蔬菜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被列为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截至2015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由建县初的9.17亿元增长到55亿元,增长5.9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建县初的2021元增长到10689元。粮食总产由建县初的1.92亿公斤增长到3.45亿公斤,增幅达79%,粮食总产实现“十三连增”,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县”荣誉称号,沾益县被列为首批“云药之乡”;畜牧业由只能实现自给自足的小农产业,发展成为产值达到34.69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3.05%的支柱产业,连续七年获得“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现代农业进程加快,银杏庄园、玫瑰庄园等现代庄园建设成效显著,认定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5个,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4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1个。为确保农业稳步增长和群众饮水安全,县委、县政府全力推动兴水治水新跨越,19年来,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0多亿元,新建了清水河水库、水洞山水库、新田河水库、白浪水库应急引水工程等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完成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6件、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05件,建成1327件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9.25万人的饮水困难,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8.76平方公里。
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恢复县置以来,沾益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逐步完善工业园区功能,不断壮大云南煤化工产业,配套完善铝产业下游产品,促进轻重工业协同发展,形成煤化工、冶金、电力能源、建材、机械和生物资源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建成花山片区的煤化工,白水片区的铝电一体、煤炭洗选及焦化、新型建材,以及城西片区的生物资源加工等三大产业集聚中心,逐步形成“一园三片”的工业经济格局。从1997年到2015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完成量从13亿元增长到64.3亿元,产值过亿的工业企业从2户发展至35户,工业发展基础逐步壮大。辖区内现价工业总产值年完成量从10.14亿元增长到290.3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非公(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截至2016年3月底,全县非公经济从业单位达到9999个,从业人员33882人,注册资金38.66亿元,非公经济占县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县域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生普惠与和谐共建并驾齐驱。县委、县政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为民务实,切实办好民生实事,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增进群众福祉。截至目前,共投资9亿余元搬迁、改扩建一批学校,对148所中小学实施校安工程,各级各类学校由148所增至213所,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学生资助体系日趋完善。投资8624万元完成卫生基础建设项目21个,完成122个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新农合实施以来,覆盖面不断扩大,累计补偿1051.24万人次,补偿金额69995.47万元。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口结构显著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7年的10.84‰下降到2015年的4.16‰。2010年以来,全县累计建成道德讲堂近90个,创建全国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村社)35个、市级文明单位(村社)108个。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累计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10.31亿元,有效解决5.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城镇化进程阔步迈进。全县围绕建设珠江源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着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城镇扩容提质,突出产城融合发展,以城聚产、以产兴城,提高承载集聚能力,做强做优中心城市,做精重点小城镇,做实工业集中区,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城镇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1997年至今,投资6.58亿元实施了东风北路、珠江源大道、交水路、龙华西路、西平路、东风南路、龙华东路等39条道路建设,城市道路面积从22万平方米增加到135.85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从3.41平方公里发展到12.4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17.8%发展到44.8%。入驻房地产开发企业28家,实施房地产项目46个,建成商品房住宅小区47个,建筑面积达40814万平方米。2007年以来,采取政府统建、政企共建、委托代建等模式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37万余平方米7754套,已分配入住6800套。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同时,抢抓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机遇,加快市级重点小城镇、特色小集镇建设,完成大坡、播乐、白水市级重点小城镇建设并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全面推进28个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建设,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855户,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建县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充分抓住我省“旅游二次创业”和建设旅游强省的机遇,提出将重点发展旅游产业,作为“调结构、稳增长、转方式、促发展”的突破口,为旅游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86.7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5.43亿元,旅游产业成为沾益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型产业之一。着力打造珠江源旅游品牌,建县19年来投资近亿元建设珠江源风景区,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举办多种节庆活动,在珠江源头连续举办了4届“珠江源旅游节”,7届“珠江源越野登山挑战赛”和6届“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 举办了“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通过广泛宣传和举办各种节会活动,营造了珠江源独特的气势与魅力,有力地打造了“珠江源”品牌,提升了珠江源和沾益县的知名度。
“民心党建”工程深入实施。恢复县置以来,沾益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主线,紧扣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要求,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全面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强化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特别是近年来在全县实施“民心党建”创建工程,把基层党组织抓班子带队伍、管全局把方向、惠民生促发展等内容,统一到构建“亲民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民的基层党组织、惠民的工作机制”三个项目上来,创新考核方式,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得到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得到体现。截至2015年底,全县共有党(工)委20个,党总支169个,党支部1250个,全县党员由建县初的10279名发展到19035名,占全县总人口的4%。在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基层无钱办事、无钱服务的难题,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目前,已建成“股份合作经济”项目81个,每年增加集体收入750.63万元,巩固建设成村(社区)活动场所100余个,建设村(居)民小组活动场所300余个,为更好开展服务群众工作提供保障。
撤县设区 意义重大
沾益撤县设区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牌,是加快建设珠江源大城市的重要举措。沾益区是我市建设云南经济强市、对内对外开放重要枢纽城市、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的重要支撑,是“麒沾马”一体化的核心区域,是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沾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城市建设品质不高、人居环境有待改善、社会事业发展不快等困难和问题。加快沾益区发展,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合理配置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云南经济强市;有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壮大城市经济,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个性鲜明的城市体系,加快构建云南第二个百万人口大城市;有利于发挥沾益的区位交通、产业及资源优势,打造国际大通道和现代物流重要节点,提高曲靖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建设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城市;有利于完善沾益区城市基础设施,拓展服务功能,推进珠江源大城市集约式、内涵式发展,建设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市;有利于提高沾益区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人民福祉,共享发展成果。
撤县设区 绘就发展新蓝图
沾益撤县设区后,将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务实进取,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发展活力,以市、区协同共进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加快“麒沾马”同城化步伐,加快市辖县体制向市辖区体制转变,推动县域发展向城区发展转型,促进扩大城区体量与提升城市质量结合,优化产城空间形态与功能布局,统筹推进“九大工程”建设,努力把沾益区建设成为曲靖市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珠江源生态文化旅游新区、滇东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谐美丽新沾益。
通过今后五年及更长一段时期的努力,沾益区力争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基础逐步夯实,到2020年,区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年均增长3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年均增长15%以上。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城市功能体系较为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35%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有效拓展。
——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城市经济不断壮大,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6:38:46,新兴产业比重达45%,文化旅游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8%。
——社会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贫困人口率先脱贫出列,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到2020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2%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
为实现以上发展目标,沾益区将聚集新要素,培育新产业,激发新动力,利用三到五年时间,统筹推进沾益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工程、沾益城区服务功能完善工程、沾益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工程、沾益区社会事业提升工程、珠江源水生态建设工程、滇东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工程、沾益综合物流基地建设工程、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工程、高原体育训练赛事基地建设工程“九大工程”。
撤县设区 迎来发展新机遇
19年前,沾益恢复县置,迎来沾益加快发展的新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年,国务院正式同意沾益撤县设区,沾益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中共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沾益区加快发展的意见》,为沾益区快速发展带来了“真金白银”,市委、市委市政府将通过加大税收政策支持、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市级财政资金投入、增加园区建设资金投入、增加教育经费支持、增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强化土地要素保障、金融要素保障、环境要素保障、民生要素保障,支持沾益区60个投资上亿元、总投资额达600余亿元的重大项目,推动沾益区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
蓝图绘就、重担在肩。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沾益区委、区政府将团结带领全区45万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担当有为,共同开创沾益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张俊 特约记者张太祥 本版图片由沾益县委宣传部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