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玉溪五年水利改革发展成就纪实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网 2017/10/23

兴水惠民,利在千秋。从古至今,水孕育文明、浸润生命、滋养历史、点化自然,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

玉溪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形成“两江、三湖、百河”的独特水网格局。过去五年,我市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相继成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试点、抚仙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云南省试点、全国(南方)农业高效节水试点等,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也为“十三五”水利发展与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过去五年,玉溪水利部门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为指引,坚持“夯实农村水利、加强城市水利、注重生态水利”的思路,大力推进水利建设、管理、改革,累计水利投资122.03亿元,实施科学治水、依法管水,成为惠民成效最多的五年,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十八大以来,我市根据《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及《玉溪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完成13件重点水源工程建设项目,新增库容2145.7立方米,新增年供水量3125.95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42362亩,改善灌溉面积1900亩。

截至2017年6月,全市累计建成水库工程589座,其中:中型水库15座,小(一)型水库98座,小(二)型水库476座,总库容73581.22万立方米;水利设施年供水能力达13.5亿立方米。建成塘坝2067座,窖池286654个,水闸467座,泵站1606座。耕地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122.48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6,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率提高到0.74,超过规划目标。

过去的五年,是农村水利建设改革发展成果最丰硕的五年,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全市共投入资金19892.91万元,新建、改造农村人饮工程1266件,累计解决、改善了57.2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千方百计做好病险水库坝塘除险加固工作,十八大以来,组织完成了2座中型水库、42座小(一)型水库、297座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除险水库总库容2.09亿立方米,保护下游人口81.58万人,保护耕地48.81万亩,恢复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28.53万亩;全市共投入资金138454万元,建成“五小”水利工程122802件,有效解决山区、半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农业高效节水减排项目实施取得显著成效。我市紧紧围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以“三湖”流域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高效节水减排工程建设,全市共实施21件农业高效节水减排项目,发展农业高效节水减排面积12.8万亩。完成澄江县高西社区作为中国南方片区农业高效节水减排试点工作,形成了系统的“澄江经验”,为云南高原湖泊、重要江河流域和全国南方节水减排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实践经验和体制机制;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文件,确保试点经验推广顺利进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效,截至今年8月底,共完成310900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与此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村级水利协管员,从而,使农村水利管理工作延伸至基层,为解决农村小型水利设施重建轻管问题创造了条件。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库塘蓄水实现恢复性增长的五年。2009年发生的严重旱灾持续到2013年,因抗旱用水使全市库塘蓄水降至历史最低。2013年末,全市库塘蓄水量4.538亿立方米,未完成省市蓄水目标任务。从2014年开始,全市库塘蓄水量从5.314亿立方米至2016年的5.818亿立方米,每年都超额完成省市蓄水目标任务。2017年9月20日全市库塘蓄水量5.232亿立方米,提前完成省市蓄水目标任务。过去的五年,是水资源节约保护与水生态建设取得新业绩的五年。2015到2016年,全市累计完成水利投资50.37亿元,建设了一大批水源工程、引调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和水环境整治工程。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5.1亿元,在贫困地区建设了一大批民生水利工程,其中直接安排在贫困乡镇、贫困村委会的项目总投资达21393.79万元,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生活生产用水问题,提高了贫困地区抗御水灾旱灾能力。

过去的五年,是开创河长制工作新局面的五年。在中央、省启动河长制工作之前,玉溪市从2013年开始在中心城区及三湖流域42条河流探索推行市、县区河长制管理体系试点,制定河流实施方案和年度目标考核办法,通过抓组织领导、宣传整治、工程治理、管理机制、督促检查等工作,将河长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探索实行四年来,各级河长认真履职,敢于担当,忠于职守,河流管护力度不断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得到加强,涉河管理总体可控,水质保护、河湖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实现管河、护河、治河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全市深入推行河长制提供宝贵经验。(玉溪日报记者 杨丽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