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0年10月和2013年2月,玉溪市先后两次由市委、市政府统一组织,赴浙江学习考察,特别是今年2月,专程到浙江诸暨市学习借鉴“枫桥经验”,逐步形成了包括医患纠纷调处机制、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等在内的具有玉溪特色的“大调解”体系,成为了“依靠群众、群策群力,资源整合、整体推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德法并治、注重创新”的玉溪实践。
50年前,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近年来,玉溪市在学习借鉴“枫桥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社会服务管理的创新之路,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最安全城市,群众安全感、社会治安满意率及幸福指数均居全省前列。
坚持统筹兼顾,民生优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两轮驱动、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两者并重,在加快发展壮大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和谐促进工程,倾心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了平安与富裕共存,和谐与发展共赢。逐年加大财政资金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比重,着力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全覆盖,积极探索医改全民免费模式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一体化,建成保障性安居房近万套,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投资7800多万元建设了为孤残儿童、孤寡老人、流浪乞讨及社会救助对象提供抚养、预防、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等服务为一体的玉溪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民生得到了切实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更加牢固。建立健全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决策评估、社会公示、社会听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制度,确保每一个推动发展的举措都能顺民心、合民意、保民安、造民福。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纠纷、历史遗留问题,实行党、政领导牵头包事、包案、包解决,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全市重大矛盾纠纷存量大幅减少,增量有效控制,全市社会呈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压实层级责任,敢于担责,推动及时就地解决问题
以基层为重点,压实党政领导第一责任,建立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推动工作在一线落实。每年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与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及90个市直社管综治成员单位“一把手”签订责任书。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亲自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签订责任书。社管综治维稳经费人均市级不低于2元、县区不低于3元,全部列入财政预算给予保障。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激励机制,将社管综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县区、部门及干部职工的利益挂钩,对工作成效突出的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到位引发不稳定事件,造成不良影响的地方、单位,严格实行通报批评和“一票否决”,并进行责任倒查。全市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出面、出钱、出政策”、分管领导“抓事、抓实、抓具体”,其他干部“出工、出力、出效果”,层层抓落实,层层保稳定的工作局面。在乡镇一级配备党委副书记、综治维稳专职副主任各1名,专抓社管综治工作,全市75个乡镇、街道建立综治维稳信访中心,打造集综合治理、社会管理、群众工作、信访诉求为一体的社会管理工作平台,对矛盾纠纷实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每年由市、县区财政安排200万元,用于全市村(居)治保主任、调解主任“以月定补”;安排200万元,用于每年全市矛盾纠纷调处的“一案一补”;安排200万元,用于社管综治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以奖代补”。全市每年近两万件的矛盾纠纷,80%以上在乡镇及以下得以有效化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难事不出县(区)、矛盾不上交。
整合多方资源,合力推进,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效能
从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源头性、根本性问题入手,推动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效益叠加,着力构建社会服务管理齐抓共管格局。整合政务资源,依托市政务服务中心建立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协调、督促社管综治成员单位,尤其是窗口部门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和政务管理服务的密切结合,着力打造“政府行政窗口、社管创新平台、服务群众之家”,为群众办事、反映诉求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平台。探索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在县区、乡镇(街道)两级设立129个由综治、公安、计生、卫生共同参与的综合服务站,全面推动流动人口“一站式”、均等化服务管理。整合调解资源,着力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三调对接”,行业调解跟进助推的衔接联动机制。发展壮大专兼职调解员和志愿者队伍,全市建立立体化、网格化的调解组织960多个,人民调解员达1.2万人,基本实现调解组织全覆盖。在全省首创“政府主导、纠纷解决、责任保险、互助资金、联动处置、调解建议”六位一体的医疗纠纷调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医患纠纷难题,得到了中央综治委督导组的高度赞誉。
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学校、医院、企业、社工等积极参与平安建设、社会服务管理,构建多方协同共管格局。创新“政校联合办学”模式,由政府买单将初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学生全部免费送入职中就读,提高学生就业技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依托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组建精神病院,加大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收治力度,有效减少社会危害;依托果木林基地、综合市场和企业等建立了7个集培训、学习、就业、食宿为一体的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治对象“过渡性安置基地和社区矫治劳动基地”,多元化推进特殊人群安置帮教工作,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出资、市场运作、群众受惠”的模式,引进“人防、技防加保险”的“全球锁”专业安防力量,着力打造平安和谐社区;发展建立网络社工队伍参与网上虚拟社会监控工作,把舆情事件化于无形,连续多年实现网络舆情放大炒作事件“零发生”。
发挥民智民力,依靠群众,引导群众自我服务管理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引导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导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全市实现乡镇(街道)为民服务站全覆盖,98%以上的村(社区)建成为民服务点。完善基层群众团体和自治组织职能,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密切配合、社会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增强基层群众团体和自治组织参与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在全市667个村(居)民委员会建立和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用权行为的监督制约,实现了村务公开制度化、民主管理常态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规范化。学习枫桥经验,着力推广实施“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精细化服务、社会化监督”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为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新平台。以现有行政区划为基础,划分网格单元5162个,建立以村(居)委会、小组干部为主体的网格员队伍7817人,将房屋信息、人口信息、矛盾纠纷、公共服务管理工作信息等录入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实现条块优势互补、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流程协同,有效提高基层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将人、地、物、事等对象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以村、组干部为主体的网格员一岗多责全面负责网格内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在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响应服务需求、核查办理结果,实现了精细化动态管理,真正使网格平台成为社会服务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注重德法并治,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效果
发挥法治与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使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紧密结合,互为补充,统一发挥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强化法治方式在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中的作用,坚持以法治思维观察和分析问题,运用法治手段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依法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打击犯罪,减少安全隐患,优化社会发展环境,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强化普法宣传教育,着重培育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将人民群众权益保障、矛盾调处等逐步引入法治轨道上来,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强化德治的“自律”作用,着力培育人民群众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素质,强化“内控力”,增强遵纪守法自觉性,从源头上减少不和谐因素。在村(社区)居民公共活动场所建设以“和字歌”、“二十四孝图”、“调解谣”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群众道德情操,增强和谐理念,规范公众行为。以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力开展道德楷模评选等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以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形成健康社会风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