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玉溪市第四届人民政府履职的最后一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5577”总体思路,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十三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全市各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迈出了砥砺奋进的铿锵步伐。
全市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五年来,面对市场需求萎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烟草产业发展遇到波折、环境保护压力增加、补齐民生短板任务繁重等困难,玉溪市坚决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攻坚战,打出稳增长系列“组合拳”。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发展质量成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
市委、市政府坚持经济社会发展“5577”总体思路,持续不断为玉溪发展注入新动能。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富市、创新强市、开放兴市、共享和市五大战略,着力推进路网、水网、能源网、航空网、互联网“五网”建设。巩固提升卷烟及配套、矿冶及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三大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发展壮大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并兼顾好其他产业发展,呵护新兴产业“小树”快长大。同时,实施脱贫攻坚、教育提质惠民等七大民生工程,让全市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抓住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机遇,深入开展“争先创优跨越发展”和“科教引领创新发展”大讨论大行动,认真落实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逐渐改变“一烟独大”的格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非烟经济比重、民营经济比重、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2017年,全市国税、地税收入居全省第二,全市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五网”建设全面提速
在全省加快建设基础设施的大潮中,玉溪力补自身发展短板,加快建设互联互通、功能配套、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构建开放性经济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五年来,“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快马加鞭,喜报频传。
2017年5月26日,玉溪直达北京、郑州的动车正式开通,玉溪跻身全国高速铁路网,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随着铁路建设的快速推进,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建设齐头并进。2017年11月8日,连接昆明晋宁和玉溪红塔区的晋红高速在历时36个月的建设后正式建成通车,它将昆明和玉溪的沿线集镇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互联互通、联动发展奠定了快速交通基础。到目前,呈澄、武易、石红等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江通、澄川、大戛、元蔓和玉楚等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国道213线、省道313线改造收尾,玉溪路网建设全面提速。
2014年,玉溪敏锐地抓住了数据中心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战略机遇,作出了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着手,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构想。三年多来,玉溪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和“互联网+应用”、信息产业规划布局和企业引进培育上取得一系列新突破,走在了全省信息产业发展前列。
以打造云南航空产业发展先行区和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示范区为目标,玉溪加大航空网建设力度。以江川通用机场为重点带动发展航空产业,全市5座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加快,西南航空护林总站直升机场投入使用。此外,在水网建设、能源网建设上,大龙潭引水工程建成通水,新增一批重点水源工程、水电站、风电场、光伏电站和城市燃气管道并投入使用。
改革创新开放 提高站位谋发展
玉溪要主动融入滇中发展,走高端化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2017年春天,玉溪市拉开“科教引领创新发展”大讨论大行动序幕,旨在补齐科教创新这一短板,加快形成以科教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玉溪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其中,以建设科教创新城核心区和推动科技创新、教育创新、产业创新,以科技创新为灵魂、教育创新为抓手、产业创新为核心,全方位聚集教育、科技、科研、人才等资源力量,促进“科技+教育+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立足玉溪、服务全省、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精品特色现代化科教创新之城。
目前,科教创新城核心区建设已全面启动,玉溪双创中心启迪众创园开业运营,中国曙光星云、猪八戒网等50余家知名企业报名入驻,引进了南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设立研究院。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47户发展到93户,建立1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利授权量、有效量排名全省第二,全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这些都为促进玉溪科教融合、产城融合,加快形成以科教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提供了强大动力。
医改“玉溪模式”、殡改“玉溪经验”在全国推广,抚仙湖径流区实现统一托管,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玉溪的脚步从未停歇,走在了全省前列。五年来,全市110项改革试点稳步推进,220余项改革逐步释放红利。
在对外合作交流上,玉溪市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国际大通道和现代物流重要枢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基地,把玉溪的开放包容推向更高发展层次。目前,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贸易往来关系,引进了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实力领军企业,外贸进出口总额由5.33亿美元增加到20亿美元。
用实际行动答好“生态宜居”这一课题
玉溪好在——空气好、气候好、景色好。无疑,生态是玉溪最宝贵的财富。
五年来,玉溪市始终坚持以“生态”为主线,净水、绿山、蓝天、建城,大力推进以抚仙湖为重点的“三湖”保护治理,实施森林玉溪、蓝天玉溪等六大工程,在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开放创新生态宜居文明幸福魅力之城的目标下,用实际行动答好“生态宜居”这一课题。
在环境保护方面,实施水体、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出新步伐。坚持“五个坚定不移”,全面推进“四退三还”,投入84.8亿元实施119个“三湖”保护治理项目,抚仙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2016年全国水质良好湖泊考评排名第一,星云湖水质明显好转,杞麓湖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Ⅴ类,提前实现“水十条”国考目标。
2017年12月4日,玉溪市正式启动保卫抚仙湖“百日攻坚雷霆行动”。该行动紧紧围绕稳定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的目标,大力实施综合保护治理三年(2018―2020年)行动计划,着力实施关停拆退、环湖生态建设、镇村“两污”治理、面源污染防治、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城镇规划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新时代“仙湖卫士”八大行动,以最严格的组织领导、最严格的保护措施、最严格的执法监督、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全力打好新时代抚仙湖保卫战,促进山湖同保、水湖共治、产湖俱兴、城湖相融、人湖和谐。
为了给群众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玉溪市不断提升规划水平,扎实推进“六城同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增绿添色、点亮玉溪、建设花城”的打造,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做大做强、县城提质扩容、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建设服务型政府 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全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成为过去五年市政府在民生工作领域的着力点和闪光点。
五年来,我市将财力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玉溪成为云南幸福指数较高的地区之一。
围绕“2017年全面脱贫、2018年巩固提升,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目标,我市制定了推进扶贫攻坚实施意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考核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集中财力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直过民族”拉祜族的帮扶力度,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
五年来,全市覆盖城乡居民的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420万人次;建成美丽校园160所,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消除;连续三届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也在教育信息化、取消药品加成、建设“聂耳音乐之都”等一件件实事中,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五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推进,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和引导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全面落实市委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96件、政协提案1509件,办结率均达100%。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制定地方性法规3部,清理废止政府规范性文件28件,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责任追究制度,市、县区政府及工作部门法律顾问全覆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解决“四风”突出问题,“三公”经费下降60%。行政监察、审计监督、政务督查不断加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抓好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玉溪日报记者 李晓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