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短板锁定目标明确任务强化保障——
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争先创优新跨越
在“争先创优、跨越发展”中,如何进一步研判玉溪产业发展现状,是推进经济调整转型和加快发展,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争先创优新跨越,确保玉溪经济发展地位不动摇的关键所在。
认清短板——
发展不足结构不优
因为红塔集团的崛起,1993年玉溪跃居全省第二大经济体;因为烟草产业的萎缩,2004年玉溪被曲靖反超;因为产业发展滞后,玉溪正面临与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严竣形势。对照历史,审视现实,产业建设是玉溪争先创优跨越发展,确保经济发展地位不动摇的核心所在。
2000年,玉溪GDP总量297.6亿元,占全省的14.8%;2015年,玉溪GDP总量1245.7亿元,占全省的9%。从全省范围内看,玉溪产业建设滞后,总量发展不足的短板日趋突显。
2015年,玉溪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2∶55.6∶34.2,烟草、矿冶增加值占二产和GDP的比重分别达65%和36.3%。玉溪在产业结构上呈现二产过大、三产偏小,支柱单一,结构不优,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
锁定目标——
生产总值1500亿元
针对玉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争先创优跨越发展中,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三区一港”产业发展定位和“342”的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为玉溪经济争先创优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按产业提质增效争先创优两年行动计划要求,到2017年,全市要实现生产总值1500亿元,年均保持10%以上增速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非烟生产总值比重将提升至68%以上,民营经济比重将提升至36%,工业投资将达292亿元。重点产业增加值将达1000亿元。
与此同时,在创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要提高到2%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100户,建成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60个。形成中国著名商标7个、名牌产品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个,省著名商标200个、名牌产品40个。
建成千亿元产值园区2个、两百亿元产值园区4个、百亿元产值园区4个。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年均保持80亿元以上,超过6户企业实现上市直接融资,在产业平台建设和金融服务上实现新突破。
明确任务——
建设九大重点产业
支撑生产总值1500亿元目标,重点在于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发挥好“稳定器”作用。发展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形成增长极。培育发展后备产业,储备后续动能。
以推进9项投资52亿元项目为抓手,支持红塔集团品牌结构调整,打造全国一流卷烟产业基地,建设一流原料生产基地,实现配套企业“二次创业”,巩固提升卷烟及配套产业。
以推进53项投资152亿元项目为抓手,深化玉溪钢铁集团整合重组,发展粗铜深加工、精细磷化工和新型建材,引进发展石油炼化后续产品深加工,提档升级矿冶产业。
以推进33项投资近15亿元项目为抓手,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流通和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以推进17项投资530亿元项目为抓手,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名片,拓展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完善产品体系,推进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以推进43项投资近372亿元项目为抓手,实施“中国制造2025玉溪行动计划”,发展铸造、数控、电力、农机、工程、环保制造,引进航空制造,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产业。
以推进43项投资近91亿元项目为抓手,打造全省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和重要的新型食品工业基地,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及食品产业。
以推进13项投资104亿元项目为抓手,建设全省重要内陆港,推进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创建综合保税区,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以推进11项投资36亿元项目为抓手,构建集科研投入、运营服务、基础配套三位一体云计算产业集群,建设云南重要的信息服务基地,推动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以推进29项投资78亿元项目为抓手,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新能源,引导新材料延伸产业链,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改造,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
强化保障——
提升发展要素支撑
实施产业提质增效,推进九大重点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强化包括组织领导、平台建设、资金支持、供地支撑、产业招商在内的产业发展要素支撑。
内业认为,在市委成立重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建立分级负责制,完善重点项目领导挂钩联系制,强化部门分工合作,推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要着力推进十大园区实体化改革,明晰主导产业,抓规划、抓布局、抓基础、抓招商,促进主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形成国家高新区和省、市级园区三级并进的产业支撑平台。
通过完善银政银企对接机制,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开辟融资新渠道,支持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建设。
通过挖掘现有存量土地潜力,拓展用地方式和范围,降低用地成本,坚持节约用地原则,优先保障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要按照“政策一宽再宽、利益一让再让、服务一改再改、环境一造再造”的要求,打造良好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开去产能、增效益行动,通过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建设研发平台,创立知名品牌,推进人才引进培养,为产业提质增效跨越发展提供保障。(记者 唐文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