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实现工业提质增效争先创优新突破

2020年09月22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 2016/03/23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实现工业提质增效争先创优新突破

在“争先创优、跨越发展”中,确保玉溪经济发展地位不动摇,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是关键。如何进一步认清玉溪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成为推进全市工业经济争先进位、实现工业提质增效争先创优新突破的关键所在。

问题与差距

“十二五”期间,尽管全市工业顶住了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实现了平稳增长,但随着烟草、矿冶两大支柱拉动作用大幅减弱,工业经济增速放缓,成为玉溪经济发展“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5年,玉溪三次产业结构为10.2∶55.6∶34.2,其中工业占比达55.6%。由此可见,对于地少人少的玉溪而言,只有抓紧工业、发展工业,才能在争先创优、跨越发展中确保经济发展地位不动摇。

对比省内主要经济体,深入分析玉溪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总量不足、速度不快、结构不优、平台不实、投资不足、创新不强是主要的问题和差距。

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607.4亿元,占全省的16.8%,玉溪规上工业增幅6.4%,仅位居全省第十位,工业总量、增长速度与玉溪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不相匹配。

玉溪工业烟草占比达69.8%,矿冶占比达17.5%。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依然突出。在烟草“顶板效应”和矿冶“地板效应”显现的局面下,全市工业经济面临巨大的增长压力。

2015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13户,50亿元以上的仅有2户。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低。

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玉溪工业尽管面临着在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自身结构调整压力加重和其他州市发展加速,区域性竞争压力加剧等储多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一系列重大机遇。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随着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五大基础设施网建设“五年大会战”的启动;随着全省以“两型三化”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为玉溪扩大开放加快对外合作交流、推进工业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到2015年,玉溪工业增加值位居全省第二,工业经济实力得到提升。随着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的出台和实施,烟草及配套支撑作用和主体地位突出,矿冶业加快整合步伐产业链不断延伸。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食品、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突飞猛进,园区改革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为全市工业在争先创优中加快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步伐奠定了良好基础。

思路与出路

业内认为,推进玉溪工业在争先创优中实现新突破,重点在于紧紧围绕到2017年工业增加值增长9.5%、工业投资增长30%、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9.0%,完成节能降耗任务的目标,抓好稳增长、调结构、建园区、增投资、促创新五大重点工作。

要着力抓好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解决生产要素保障、产销衔接、成本控制等问题,努力实现停产半停产和负增长企业复产增效。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管好用活“工业信贷引导资金”,切实化解融资难题。完善协调服务机制,破解困难和问题。狠抓企业纳规工作,新增规上企业20户以上。

要坚持优化存量,扩大增量,以产业建设为载体,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巩固提升两大传统支柱,力争卷烟及配套产业增长3%、矿冶产业增长3.4%。打造两大主导,力争装备制造产业增长29%、生物医药及食品产业增长30%。发展两大先导,力争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增长35%、信息产业增长30%。

要切实按“政策一宽再宽、利益一让再让、服务一改再改、环境一造再造”要求,认真谋项目、全力上项目、扎实建项目,狠抓招商引资。围绕转型升级目标,聚焦重点产业,建立重点项目库,创新招商方式,力争园区招商引资293.37亿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强化投资运行监测,着力推进287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完成非电工业投资190亿元。

要把园区建设作为决战工业主战场,围绕打造2个千亿园区、3个400亿园区、2个300亿园区、2个200亿园区和1个100亿园区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基础配套,明确产业布局,持续推进实体化改革。积极推进江川顺义产业园、易门中德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为园区发展注入新动力,确保园区收储土地1.2万亩以上,开发土地0.8万亩以上。

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制定《中国制造2025玉溪行动计划》,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向终端延伸,力争新认定省市级技术中心7户。强化节能目标责任管理,推进重点节能项目建设,2016年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0万吨、焦炭25万吨、平板玻璃100万重量箱,关闭12户红砖企业,加快处置一批僵尸企业。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3户成长型中小企业迈入大企业行列,着力推进“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完成2000户微型企业的任务,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记者   唐文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