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履矫健

2020年09月23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 2015/12/03

在过去的五年中,玉溪以“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天生丽质,凭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后天努力,打高原牌、走特色路,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再次出发,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玉溪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210亿元,可比增长6%;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122亿元,可比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9元,增长13%,其中来自特色农业的收入6267元,占63%。目前,玉溪蔬菜出口占全省三分之一,水果出口占全省一半多。

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预计2015年全年可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223亿元,同比增6%;比2010年的120亿元增103亿元,增85.8%;比“十二五”规划目标192亿元超31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133亿元,同比增8.3%;比2010年的69.6亿元增63.4亿元,增91.1%;比“十二五”规划目标111亿元超22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292元,比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47元增5545元,增96.5%。

2014年全省“三农”发展综合考评结果中,玉溪以99.95分的成绩位居全省16个州市榜首;通海县则以99.97的高分,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规划引领结构调整

打好生态牌

在过去的五年中,为使玉溪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更清晰、步子更稳健,玉溪及时调整完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制定了玉溪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庄园等一批农业发展规划。玉溪农业局出台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确立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增收调结构,依托烤烟建产业,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巩固烟草产业,稳定粮油产业,提升蔬菜产业,加快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水果、核桃、竹子产业,打造花药产业”的建设重点,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结合玉溪生态建设、“三湖二库”保护的要求,按照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种植业上实施“退烟还林、退蔗(菜)进果、退田还湖(湿地)”,遵循“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在19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有序退出烤烟种植,发展核桃等特色经果林,配套推进林下种养,打造“高山林农生态经济带”;1300米以下低热河谷地区退出陡坡山地甘蔗,发展早熟柑桔等特色水果,打造“河谷林果生态产业带”;1300米—1900米海拔地区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打造“中海拔地区菜花果特色农业经济带”;在交通干道沿线发展绿化苗木,建设“路网生态屏障经济带”;在抚仙湖径流区逐步退出蔬菜、大棚花卉等高耗肥(药)作物,发展蓝莓等乔灌类高效水果种植和荷藕等具有湿地功能的水生作物。养殖业上大力推进种养循环生态规模养殖,在“三湖二库”地区有序推进限养、禁养措施,逐步取缔抚仙湖径流区规模养殖,引导规模化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向山区转移。

在稳定和发展国家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建成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21个,农业部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8个,农业部标准化养殖示范场6个、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5个。玉溪市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平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通海县和新平县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全市种养业良种覆盖率达98%,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5%左右。

以市场为导向

打好效益牌

在稳定粮、烟、油、蔗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突出玉溪特色、成长性好的蔬菜、水果、生物药材、花卉四大产业建设,做强菜园、做大果园、做美花园、做活药园。大力发展以早熟柑桔、葡萄为主的鲜食水果,面积达到47.7万亩,产值25亿元。建成标准化高效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了鲜切花、食用花、绿化苗木共同发展的格局,花卉面积7万亩左右,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发展三七、龙胆草、芦荟、除虫菊、露水草、砂仁、重楼、党参等生物药原料种植品种34个7万亩,芦荟、除虫菊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加快以生猪、家禽为重点的外向型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畜牧业产值7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

启动18个农业庄园创建,其中建设省级精品庄园8个。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35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48户、市级86户,销售收入127亿元,组建云南源天生物集团和云南猫哆哩集团。全市以农业庄园、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达32万亩,成为支撑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力军。

着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67户企业的114个产品取得“三品一标”证书,产值突破百亿元。112个农产品获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名牌农产品称号,80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新平褚橙”“玉溪花卉”“华宁柑桔”“通海蔬菜”“通海禽蛋”“红塔猫哆哩”“易门野生菌”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玉溪高原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好声誉。

拓市场促开放

打好安全牌

玉溪全市有各类农产品集贸市场162个,批发市场29个;建成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9个,有3个农业部认定的重点批发市场,产品销往广州、上海、兰州等国内130多个大中城市。17家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销售额3亿元。建成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18万亩,出口农产品的企业39户,出口国家和地区19个,出口品种6大类26种,自营出口额7.6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5%,其中水果出口占全省一半多,蔬菜出口占全省三分之一。大批农企在市外、境外建立了原料种植基地及营销机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过去的五年中,为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玉溪切实加强源头控制,推进标准化生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规模247万亩、畜禽养殖基地475户、水产养殖基地17.11万亩,实现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整体推进县区全覆盖;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开展红塔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狠抓综合执法,加大检测检查力度,实施“检打联动”,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98.3%,畜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100%。实施动物防疫整村推进工程,认真落实畜禽“免、检、监、驱、治、消”等综合防控措施,发生疫情果断处置,做好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工作。

在过去的五年中,玉溪农业生产的目的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农业功能由自给型向外向型转变,产业布局由遍地开花向优势集中转变,产业链条由偏重生产向“产加销”一体化转变,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向依靠科技、现代机械、设施装备转变,经营主体由单家独户向新型主体转变,生产管理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玉溪农业发生的这些“变”,让玉溪在“十二五”收官之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记者 潘绍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