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13%,达到9280元,畜牧业产值(现价)达80亿元,增长10%以上
记者从10月15日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四季度农业推进会获悉,今年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呈现困中求进、稳增向好的发展态势,1到9月,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价)77.5亿元,增长13%;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元,增14%。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目标能够完成。
今年,H5N1亚型禽流感和羊小反刍兽疫阳性疫病来袭,我市畜牧业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同时,受市场持续低迷、经济下行以及本地冬春低温冰雹灾害、连续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面临重重困难。在这种形势下,我市农业生产困中求进,继续平稳发展。
产业建设扎实推进。一是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九连增”,预计粮食总产量60591万公斤,同比增304万公斤。二是特色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完成蔬菜种植112.1万亩,产量和产值分别为188.17万吨、40.8亿元,同比分别增2.8%、12.2%;水果47.9万亩,增加7.1万亩,产量52.66万吨,产值16.8亿元,同比分别增17.4%、3.4%和20.3%;花卉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生物药原料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三是受禽流感疫情和生猪价格持续下滑的影响,家禽存栏1710万只,同比减8.6%,出栏2834万只,同比增4%。总体上畜牧业生产仍困中有进,预计生猪存栏170万头,完成肉蛋奶总产量35850万公斤,畜牧业产值(现价)58.63亿元,同比分别增5.3%、9.8%和12.2%。
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启动19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有序退出烤烟种植,发展核桃等特色经果林,配套推进林下种养,增加蔬菜面积5万亩、温带水果面积0.5万亩,发展林下种植6.3万亩,新增魔芋种植1万亩,林下养禽84万只、养畜20万头;1300米以下低热河谷地区退出陡坡山地甘蔗,发展柑桔等特色水果;在交通干道沿线新增绿化苗木669亩;抚仙湖径流区结构调整工作全面启动,计划完成种植业结构调整12890亩,完成蓝莓等乔灌类高效作物种植7530亩,荷藕等具有湿净化功能水生作物5360亩。
防灾减灾及疫情处置取得实效。全市推广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及专业化统防196.5万亩次,实施农作物保险试点64.4万亩、能繁母猪保险14.5万头、能繁母猪补贴350万元。在通海发生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及7县发生羊小反刍兽疫阳性疫病后,疫情及时得到妥善处置;同时,秋防免疫畜禽疫病22种(型),数量5270.6万头(只),对口蹄疫、禽流感、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密度均达到了应免数的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
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3541人,转移9783人,实现劳务总收入32.3亿元。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启动组建云南民之心农业科技集团和云南猫哆哩集团,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5.5亿元,同比增13%。建立农产品境外营销网点13个,农产品出口额3.34亿美元,同比增58.3%,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8%。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3个,全市合作社达608个,成员5万余人,带动农户14.8万户。制定家庭农场建设标准,认定扶持家庭农场示范场50个。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1.8万亩,比上年末新增3.2万亩。
综合分析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13%,达到9280元,畜牧业产值(现价)达80亿元,增长10%以上。(记者 邢定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