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元江热区资源开发利用陷争地困局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 2014/11/17

金珂要甘蔗、万绿要芦荟、瑞丰要芒果、茶厂要茉莉花……

元江热区资源开发利用陷争地困局

从芒果到火龙果,从鲜切花到茉莉花,从甘蔗到芦荟,从香蕉到青枣,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的元江四季花果飘香。

围绕着这个“天然温室”,金珂要甘蔗,万绿要芦荟,瑞丰要芒果,茶厂要茉莉花,农民还要种花栽果增收入,下步还要发展辣木种植加工。元江热区资源开发利用正在演义群龙争地。

从特色种植到资源加工

“元江是块宝地,来我们这里搞课题的大专家多了去,袁隆平都来搞过杂交稻。”元江县政府一位领导自豪地介绍道。

如其所言,这个年均气温23.8℃的“天然温室”确实是地宝物丰。从最初的云南甘蔗主产区,到后来的全省芒果大县,再到现在的国内最大芦荟产区。茉莉花、鲜切花及香蕉、青枣、火龙果、荔枝、龙眼……元江拥有163种农作物资源,228种经济作物资源,花卉品种资源61科224种,难怪会吸引国内外众多专家纷至沓来。

利用热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和绿色加工,在元江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早在1958年,元江依托甘蔗资源,建成蔗糖加工业,并发展成为县域经济支柱。高峰时,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达72万吨。

通过发展芦荟种植,1999年万绿落地元江,并快速成长为亚洲最大的芦荟工业原料生产商。高峰时,全县芦荟种植面积达1.2万亩,占全国的25%,鲜叶产量超过3万吨。

通过发展花果种植,目前元江芒果种植面积超6万亩,香蕉种植面积近万亩,茉莉花种植面积7000余亩。另外还有一定规模的青枣、火龙果、荔枝、龙眼等多种水果。以此为依托,诸如瑞丰民特、臧健花卉、茉莉花茶等一批特色种植、加工小企业快速成长。

利用“热资源”,做大“热文章”,发展热区特色种植,打造滇中花果园,依托原料基地发展绿色生物加工产业,可以说元江在实践一、二产业联动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从产业扩张到群龙争地

“今年我们的原料只有26万吨,不足设计产能的四分之一。要是甘蔗种植和产量再减下去,企业将无法生存了。”金珂糖业老总马银昌一脸无奈地说,“要是把这个发展了五十多年的产业丢掉,实在太可惜了。”

站在糖业发展的角度,马银昌认为作为拥有4条生产线,产能规模达日榨量1.2万吨的金珂糖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吨以上甘蔗原料才能满足生产,种植面积要达16万亩。

和马银昌一样感到“吃不饱”的还有万绿生物。企业负责人介绍,现在企业在元江的自有芦荟基地6000亩,与农户的合约种植收购面积近3000亩。随着投资1.58亿元精深加工项目的建设,对原料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大。站在芦荟产业发展角度,企业认为芦荟已发展成为元江绿色生物加工产业的一张新名片,随着产能的扩大,原料种植规模也要随之跟进,而且种植集中度也要提高,以避免其他作物施用农药带来的影响。

在瑞丰民特食品厂,企业自去年开始相续投入300余万元建成原浆和饮料生产线,今年设计年产能3000吨的芒果原浆生产线仅产出了1500吨。企业负责人唐保春说:“由于芒果品种改良,导致企业生产所需品种产量减少,不能保持正常生产。”

与瑞丰民特一样的还有10户从事茉莉花茶加工的小企业,同样因为仅有的8000余亩原料种植规模,仅能免强维持生产。

在众多加工企业因原料制约“吃不饱”的同时,随着市场对热区特色种植产品需求量的增大,元江广大农民发展起了诸如香蕉、青枣、火龙果、荔枝、龙眼及花卉等高效作物,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生产原料紧张局面。

农民要增收,企业要效益。随着热区种植业和绿色生物加工业规模的扩张,围着元江“天然温室”聚宝盆,形成了群龙争地局面开始越演越烈,难怪元江热区土地租金高达每亩3000元至4500元,成为全市之最。

从多元开发到聚集发展

“现在,丽江华坪成为全省最大的芒果种植地,大理宾川成为云南最大的葡萄种植地,楚雄的元谋成为全省蔬菜主产区,元江的热区资源优势是什么?”

“品种多、规模小,发展散乱。我们在热区资源开发利用上,还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太少。”“不能西风强跟着西风跑,东风强跟着东风跑,跑来跑去最后只能是一场空。发展产业要有定力、有规划,减少盲目性,提升集中度。”这是在省非公督导组督导元江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企业家座谈会上,企业界对元江热区资源开发利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从这些意见和建议中不难看出,元江热区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亟待调整转型。

元江国土面积2858平方公里,近97%为山区,耕地面积61万亩。其中,热区耕地面积约20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三成。由此可见,元江实际可供开发利用的热区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既要确保诸如金珂、万绿的原料供给,又要确保农民种植目前市场需求旺盛的高效作物增加收益,可供“腾挪”的空间实在有限。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元江依托资源建设产业,在发展热区特色种植,带动绿色生物加工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不小成效。但由于采取多元化开发利用模式,导致什么都想往这个“聚宝盆”里放,最终形不成产业规模效应。

元江在全省产业发展定位中,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因气候因素和生态保护需要,制约了其规模发展诸如装备制造等产业。利用热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和生物加工,打造绿色产业体系,成为其最佳选择。这就要求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选准突破口和着力点,从原料种植到精深加工环节,实现产业聚集发展。

万绿生物延用在元江成功实施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原料种植模式,在广东湛江建成规模化芦荟种植基地的成功经验,以及元江永发水泥走出国门投资建厂的做法,也为其热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跳出地域产业发展思维模式,放眼全省、全国乃至国外热区资源,种别人的土地,打自己的品牌,销全国全世界的市场。

业内认为,推动元江本土热区资源开发利用调整转型,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确立产业发展导向,加强规划制定和指导。需要发挥市场经济调节这只无形之手,推动资源有效配置,带动原料种植规模发展。(记者 唐文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