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元江林果产业如何从热区迈向山区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 2013/12/31

策划人语

元江县除干热河谷气候之外还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对于发展林果产业有着独特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成就了大量热区农民的幸福生活。然而,作为一个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96.8%的民族自治县,如何因地制宜拓展优势产业,如何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具的林果产业惠及老少边穷地区?成为在新一轮林果产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元江特色林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背靠青山的富足生活

从元江县城往普洱方向,不到20分钟就来到了紧邻县城的林果种植区曼来社区。顺着平整的水泥路驱车前行,一路上满眼的绿色,即将成熟的青枣挂满了枝头,再往前走,看到的是大量芒果、荔枝、龙眼、桃李等果树,虽然没到结果季节,但冬日里满山的绿还是让人心旷神怡。村里有着统一色调的小洋楼就坐落在绿色的果树中,民房上一句应景的话写到——“果树丛中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村子的大变化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因为林果见效益了。”50岁的曼来社区马鹿洞小组组长李振兴告诉记者。李振兴说,1987年村子因为修建磨房河水库移民至此后,大家都和大多数的山区普通农民一样,种甘蔗,栽苦荞,除了维持生活外,和好日子基本不沾边,而且甘蔗一采收完,漫山遍野是裸露的红土,风一吹,沙子迷眼是常有的事情。随着2003年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加之2006年移民政策给予20年期限每人每月50元的经济林果种植补贴之后,村里的经济林果产业开始大发展。甘蔗变成果树林后,居住环境好了,草上露水多了,吹来的风凉了,同时钱包也开始鼓了。村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子,三分之一的人家购置了汽车,最近三年,年轻人也开始管护果林不再外出打工。李振兴告诉记者,现在村里23户92人,家家户户都种植水果。目前村里主种荔枝、芒果、龙眼,都已经达到或接近盛果期,每亩都能带来一万元左右的收益,从5月份桃李、荔枝到8月份的芒果、龙眼,村里水果收购商和游人都络绎不绝,“在收获季节,每天要采收芒果五六十吨,而且大量水果老板的到来让卖果成为一件轻松的事,都是当天采收当天卖完。”采收季节,很多果农甚至腾不出时间来吃午饭。

随着林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曼来社区石脚地小组的李成刚也走上了致富路。李成刚告诉记者,今年,25亩芒果、荔枝、龙眼的种植换来十五六万的收益,而面对即将到来的丰产期,这个数字还会有所增加。李成刚说,在石脚地这个54户210人的小组,家家都种有林果,自己十多万的收入并不是特例,林果产业的好收益也带来了各种良性循环,“县里每年大概有三四次的农业科技培训,村民都非常积极地参加,近日正值桃李、荔枝、龙眼的花期,又有县上的农技师来进行保花保果培训。”李成刚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种植,收益良好,村民们都爱学农业科技,目前村里大多数种植户都会嫁接,如果遇到市场变化,需要品种改良很快就能完成。如今村里还零星种有菠萝蜜、番荔枝、鸡蛋果等特色水果,几乎一年四季不愁水果吃。

两个月前,李成刚开始做起了“副业”——开农家乐。开农家乐是早就有的打算,如今林果做顺了,自己也有了一定的底子,更重要的是果农有很强的季节性,“除开花期,果期的保花保果,定期的施用化肥农药和采收,忙过这几头后大半年都是闲的。”看着村子里因水果而来的游客、客商日益增多,李成刚希望日益兴盛的乡村休闲旅游在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时,也对林果产业的发展起到宣传和促进作用。

面对林果产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元江县除了加大果农培训力度外,开始引进、推广一些新技术。为了确保更节约有效的灌溉,曼来社区已经开始进行喷灌、滴灌工程,预计明年初就可以全面覆盖。同时,在果园中安装杀虫灯,减少农药使用量,创立品牌、提升品质成了果农们下一步考虑的问题。

林果产业的发展憧憬

在元江柑橘种植大村——甘庄街道它克村,1999年后在村里种植大户温中明的影响下,村民纷纷种上林果,目前已经发展到柑橘2800亩、桃子3000亩的规模。种有100余亩柑橘和油桃的温中明告诉记者,去年他的柑橘和油桃收入达70多万元,外加十几万元的种苗收入。规模化种植后客商开始涌入,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柑橘。12月正值当地椪柑上市的日子,村里专门设立的交易市场内一片忙碌。在这个距离县城一小时左右车程的村子,路程并没有成为挡住客商脚步的问题,来自陕西的杨姓客商以每公斤2.5元的价格准备收购100吨椪柑发往西安。种植户们也对2.5元每公斤的价格感到满意。“去年只卖得出一块七八”,一名正在忙碌的果农告诉记者。

相对于交易市场里其他人的忙碌,果农温三艳在三轮摩托上有些垂头丧气。他半车厢的椪柑由于个头明显较小,卖相不好,价格已经低至每公斤1元依然无客商问津。想着地里尚未采收的六亩柑橘,温三艳的心情更加沉重了。对于像温三艳这样的“散户”来说,柑橘已经成为“烫手的山芋”。种的话,6亩柑橘每年四五千元的农药化肥开销,如果出现果子品质不好、卖不出去的情况,大量的劳动力投进去不说,甚至农药化肥的成本都收不回来。不种的话,看着村里很多人家因柑橘收益丰厚自己又很不甘心。对于果子品质不好的原因,温三艳认为村里水利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柑橘种植的大问题。而作为小种植户,依靠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解决灌溉问题,年初的干旱让地块远离水源的他一筹莫展。另一项制约是技术。说起田间种植温三艳并不是新手,但对于病害的防治,如何有针对性地使用农药化肥,温三艳心里完全没谱,因此有十几亩耕地的他仅种了6亩柑橘,其余的种植烤烟和玉米,以分散风险。文化不高的他坦言自己难以从书本、电视等渠道获得更多的柑橘种植技术,而县里每年两三次的技术培训又缺乏更多的现场指导。来年的柑橘到底种不种、怎么种?温三艳心里满是迷茫,“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解决果农的水利问题,同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

各种特色林果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发展。元江县林业局副局长方云峰告诉记者,种植林果有着严格的海拔限定,如芒果只适合生长在热区,一旦种植的海拔高于1000米,芒果品质就会大打折扣,而像柑橘则只适合种植在1300米左右的海拔,如果种植到1000米海拔以下则要面临着更多的病虫害。由于热区的土地因素制约,从长远来看,山区发展林果产业有着更大的潜力。

12月初,元江县召开生态文明建设暨绿化造林动员大会,围绕实现核桃25万亩和芒果、桃李、油桃等20万亩林果的发展目标,制定出台了《2013—2015年绿化造林实施方案》。目前,核桃已经在海拔1500—1800米的山区全面推广种植。记者从元江县扶贫办了解到,作为扶贫项目,目前正在因远镇、咪哩乡等地分别推广油桃、甜柿种植,从而改变山区以烤烟种植为主的产业结构,让热区富裕起来的林果产业向较为贫困的山区进一步推进。

在咪哩乡咪哩村,36岁的王雁中因建房而返乡,目前他是这个贫困村里不多的青壮年劳动力之一。对即将发展的油桃种植他充满了期待,然而在果树种下后到见效益的三四年时间里,留下精心管护果树和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又成了两难的选择。同时,在部分山高路远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还较为滞后。

方云峰告诉记者,如果加大投入力度,对于新发展的林果产业给予相应的补助,会让林果产业发展得更好更快,然而由于资金缺乏,目前还难以做到这一点。他坦言,林果产业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培育过程,比如像元江林果产业的名片——芒果也是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成效。(记者 许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