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标准高起点我市中低产田地改造走出特色之路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 2013/12/30

整合项目资金 高标准高起点

我市中低产田地改造走出特色之路

日前,云南省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新弘一行到我市调研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对我市整合项目和资金高标准打造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特色之路,给予高度评价。

自2009年新一轮中低产田地改造以来,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共投入资金14亿多元,累计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120多万亩。市县充分发挥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协调职能,及早规划,统筹协调,采取项目叠加、连片、接力等方式,整合烟草、国土、农开、农业、水利等部门项目和资金,实现工程布局在同一片区、资金集中投向同一片区、专业技术服务集中到同一片区。

开创了“活项目跟着死项目走,小项目跟着大项目走,零星资金跟着主体资金走,计划内项目与非计划项目整合,当年项目整合与跨年度项目整合分步走”的整合新路子,高标准、高起点地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促进了项目区的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建设,为确保农民战胜旱灾起到了关键作用,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夯实,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水利投入

记者在易门县中低产田地改造白龙河片区看到,水池和沟渠是项目区最显眼的工程。易门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吕明忠告诉记者,在实施2012年农开项目时,在铜厂乡新村山脚修建了一个10方和一个2方的水池,把山箐中的泉水收集起来,一年可为当地村民提供50万方灌溉用水,缓解了当地的旱情,为村民解决了大问题。

近年来,易门县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在项目和资金上加大倾斜力度,实施水利项目工程建设。在2011年度中低产田地改造中,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投资占总投资的82.46%;2012年度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批复投资占批复总投资的79.4%,今年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投资仍占总投资的大头。

元江县同样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加强水利工程和设施建设,在中低产田地改造中修建的小水窖、水池、坝塘在抗旱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甘庄街道青龙厂社区石岗山项目区通过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修建水池9件,由于蓄水得到保障,近几年来尽管遭遇连续干旱,但1000多亩烤烟依然可按节令移栽。

同样,2009年以来,元江县通过整合烟草、国土、农开、农业、水利等部门项目资金,完成沟渠335条644千米、管网26件208千米、小水窖295口、水池469件、坝塘8件,项目受益人口近9万人。

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全市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共完成沟渠2724千米、管网2562千米、修建小水窖12215口、水池2138件、坝塘135件、提灌站47座,这些水利设施在近年来抗旱保民生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

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助推农业产业化成效较显著的当数新平县漠沙镇的蔬菜产业。自2009年以来,到今年11月,漠沙镇整合国土、农开等部门资金进行中低产田地改造,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3万多亩,使漠沙镇项目区的水利化程度提高到92%,农机耕作率提高到96%,随着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漠沙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区大规模种植苦瓜、黄瓜、茄子、辣椒等,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蔬菜产业形成了规模化、科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格局,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民增收显著。

今年,全镇完成蔬菜种植面积38592亩,有8个村委会种植苦瓜,带动农户5000户,种植面积达18000多亩,产值达24667元。今年预计漠沙镇全年将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比上年增1780元,增长22.25%。

2009年以来,元江县通过整合烟草、国土、农开、农业、水利等部门项目资金,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打造农田基础设施,为项目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变化最大的当数者嘎、那塘和旧寨三大梁子,在中低产田地改造前,三大梁子坡地多,属典型的“三跑地”,主要种植甘蔗,亩收入1500元左右。改造后,三大梁子的山坡地成了“三保地”,并通过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起了芦荟、秋冬蔬菜、香蕉种植4000亩左右。土地流转后,农民收入除了无风险的地租收入外,还有每年人均8000~12000多元的打工收入,每个劳动力人均增5000~8000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