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吃得苦 经济上得去
红塔区经济逆势上扬稳步回升
招商引资指标全市第一,引进市外国内资金138亿元,累计在建项目265个,新开工项目131个
年末,红塔区各项经济发展数据新鲜出炉:预计实现生产总值577亿元,同比增3.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亿元,同比增40.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8.26亿元,增3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30元,增16.3%;农民人均纯收入10670元,增17.6%。
“白加黑”无怨言,“五加二”连轴转,红塔区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证明,实干才能富民、实干方能兴邦。
今年初,市委提出,实现玉溪跨越发展,要做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招商引资三篇大文章。红塔区作为玉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全市改革与发展的“先驱者”。生态屏障建设,红塔区战线最长;拆临拆违、拆大棚,涉及面积最多;招商引资,任务最重;城市综合体建设,体量最大……这些工作,无一不棘手。
年初的红塔区,面临着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尽合理、发展速度不快、质量效益不高等诸多问题,贷款难、融资难、项目落地难困扰着当地干部。面对现状和一系列重大任务,市委常委、红塔区委书记董文献提出,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努力争先进位,勇当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火车头,保持经济总量和增量良好的增长态势。
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今年以来,红塔区严肃工作纪律,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广大党员干部以“夙夜在公”的使命感,增强执行力,狠抓落实,眼睛向下、工作向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年初以来,几乎没有节假日。”许多干部都这样说。全区形成了上下一心抓工作落实的良好氛围。
面对“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非烟产业不强,支柱单一”的现实,红塔区将抓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围绕农民增收,突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以拆除大棚为契机,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烟叶、特色种养、花卉苗木、精品水果、蔬菜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工业结构调整优化上,红塔区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完善园区规划修编,目前,研和工业园区新开工项目6个,红塔工业园区首批入园的19个项目已有11个进场施工,投资节节攀高;组建玉溪钢铁集团,实现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在第三产业方面,启动实施了荷花池、泷水塘和康井路片区城市综合体建设,成功举办“2013年玉溪米线文化节”和“2013玉溪首届中秋国庆大型灯会”,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和重点,红塔区成立重大项目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加大重点项目督查问效力度,全年累计在建项目265个,新开工项目131个。尤其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有诸多突破,康井路、九龙立交改扩建、彩虹路工程提前竣工,西河路、电气化铁路、平战结合人防工程、晋红高速、红龙路已开工建设;制定出台了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实绩考核方案,推行全国区域招商代理人制度,招商引资绩效不断提升,预计全年实施市外国内招商引资项目87项,引进市外国内资金138亿元,各项指标均名列全市第一。
着眼于建设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宜居生态城市,改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红塔区先后开展三轮拆临拆违工作,累计拆除临违建筑165万平方米,并及时对拆除后的88个地块进行了绿化美化,其中的15个地块已通过规划审批,即将启动建设。完成昆磨高速两侧滇中特色民居和刺桐关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城乡绿化造林工程,实施了昆磨、玉江、玉通、易峨高四条道路两侧植树绿化工作和中心城区东近面山绿化。分步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截至12月4日,共拆除塑料薄膜大棚近4300亩。制定“美丽家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黄草坝、王棋、小白井等首批“美丽家园”示范村正展现出新风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