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宏升农业专业合作社——
打造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心村”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加之近几年持续干旱和旧有的农耕方式影响,农民仅靠农业劳动获得的收入应对生活较为困难,尤其是在遭受旱涝灾害影响收成时,只能进入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求就业机会以期获得更多的收入。
位于玉溪市中心城区周边的红塔区大营街街道赵桅社区几年前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大量青壮劳力进城务工,老弱病残留守,集体经济无实体支撑,修沟打坝修路缺资金,卫生所、客堂年久失修,电表改造费难收,甚至出现赡养老人纠纷。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赵桅社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大力发展葡葡、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产业,既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又壮大了集体经济,使“空壳村”变成了“实心村”。
如今,走进赵桅社区,环顾周边3000多亩的土地:一边是整齐有序挂满了成熟果实的葡萄园,另一边是正在理墒打塘准备种植的蔬菜地,不远处是连片碧绿的水稻、高大的绿化苗木,远处两个功能齐备的蓄水坝塘养上了鱼,绿色的葡萄园里还“藏着”上等品种的猪和牛……
这几乎是赵桅整个社区1600余户村民将近6600余人的耕地。人均不到半亩地,按过去传统的单家独户的种植模式,难以实现如此规模化连片的生产种植。而能让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又能带领农民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的推手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玉溪宏升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合作社。
玉溪宏升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合作社2009年成立,由大营街供销社与大营街街道办事处赵桅社区居委会联合创办。入社成员涵盖了赵桅14个村民小组1666户6617人,以流转形式租用农民土地3000亩,主要种植优良品种烤烟、水稻、水果、蔬菜等。
“今早刚发往广州4000件葡萄,采摘高峰期发一次货毛收入在40万元左右……”合作社理事长、赵桅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向士亮告诉记者。目前该合作社种植葡萄1200余亩,随着挂果面积增大,收入逐渐增加。另外,每年出栏生猪1000余头,与多家蔬菜种植商合作种植蔬菜1000余亩,销售蔬菜3800余吨。2014年该合作社销售收入达2000余万元。除了稳定的支撑,该合作社还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猪粪、牛粪和附近药厂的药渣肥地种植生态葡萄,稻田养鱼,坝塘蓄水养鱼养鸭。向士亮说,目前还正在谋划利用靠近中心城区的优势,发展以生态观光体验为主的第三产业。
“合作社虽然盈利了,但我们暂时没分过红……”向士亮说,除了生产资料投入之外,我们每年要首先保障农户600余万元的地租收入和1000多万元的工资收入,然后将利润滚动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无法纳入规划的路要修、公房客堂危房要改造,以及上千人的养老补助、村里电表改造等费用由合作社“找钱”。目前,赵桅4组的公房改造初见雏形,正在新建一个占地1600平方米的青瓦古典客堂。村支书曾国圣说,这将是赵桅最漂亮的客堂。我们自筹加政府补助的资金只占到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如果不是合作社帮我们“找”了200余万元钱,我们建不了客堂。前面两个组之间相连接的路列不了项,也是合作社出资修好的。最重要的是,现在赵桅社区几乎没出现赡养老人纠纷了。无法到城里打工的50岁左右的劳动力除了地租收入,还可以在家门口就近打工,生活有了保障。
据了解,村民口中的“合作社能‘找钱’”,一方面是合作社的利润,另一方面是作为理事长的向士亮拿自己家城里的房产抵押从银行借来的发展资金。在当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之前卖过大米、开过铁厂的向士亮有经营头脑,而且敢于担当。他说:“要做事就要敢于当担,不当担就做不成事情。”
传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种什么、如何种和卖给谁的问题,让农民受益。而宏升农业专业合作社不但让农民受益,还让发展集体经济有了载体,农户受惠面变得更广。(记者 张志云 文/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