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中)
拓展发展新空间
在创新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玉溪高新区如何通过拓展发展新空间,持续推进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成为带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需要拓展发展新空间。梳理和展望高新区发展,看到的是发展新空间源于创新开发建设模式,拓展园区发展新空间;源于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源于扩大链接强化联动,拓展招商引资新空间。
1合纵连横拓展园区发展新空间
从主城区南片区起步的高新区,在完成九龙片区扩充后,结合全市产业发展战略部署,按照资源共享、平台共用、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实现了与江川县携手共建龙泉园区。至此,高新区在探索跨区域合作建设“飞地”园区,拓展发展新空间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立足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我市与北京市顺义区合作共建“玉溪·顺义产业园”即将落地高新区。随之而来的还有东盟科技创业园、国际孵化器、跨境电商平台。至此,高新区在探索跨区跨境产业链布局,拓展发展新空间上取得新突破。
站在新起点上的高新区,通过发挥国家级高新区政策吸引力和区位辐射优势,合纵连横构建一区多园、跨区域园区联盟,跨境经济技术合作体。以此为支撑,高新区正积极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创新链,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核心平台。
扫描高新区版图,在南片区6.08平方公里范围内,构建起了以卷烟及配套、生物制药为主的产业集群。随着“退二进三”步伐加快,未来这里将成为总部经济和研发交易聚集区,发展成为转型升级的智慧新城。
在九龙片区7.04平方公里范围内,随着电子信息、生物及食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区以及综合服务和仓储物流区功能的进一步提升,这里将发展成为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
在龙泉园区30.67平方公里范围内,随着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五大产业布局步伐的加快,这里将诞生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
2调整转型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2015年,高新区预计完成工业产值616亿元,是2010年的1.6倍。透过这一快速增长的数据,看到的是在经济调整转型,烟草及配套支柱“顶板效应”显现的背景下,高新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取得的显著成效。
随着嘉和治疗单抗体药物产业化、韵雅药用级黄腐酸产业化以及达利、猫哆哩扩建产能的释放;随着医学体外分子诊断试剂等项目落地以及引进医疗器械产业园。迈进“十三五”的高新区正抢抓全球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统筹生物医药、健康产品、医疗器械等行业,打造集制造和服务为一体,年销售300亿元的大健康产业。
继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以及华唐、掌云天、亿赞普等一批互联网企业的落地,引进云南联通云基地及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阿里巴巴数据中心、广东心里程平板电脑等项目。步入“十三五”的高新区正抢抓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革命机遇,以信息化和智能应用为导向,打造年销售200亿元的西南地区重要互联网及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随着腾达机械、欣宇机械等迁建入园企业的发展壮大,引进航天神州电动车、“玉溪·顺义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等项目。跨入“十三五”的高新区立足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化外部植入,推动内生发展,打造年销售120亿元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继华唐大数据外包服务基地、亿赞普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中磷磷资源交易中心等项目的建成,省级跨境电商平台、省级名特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等项目即将入园。步入互联网时代的高新区正围绕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载体入园,打造年销售500亿元的现代服务产业。
3链接联动拓展招商引资新空间
2015年,高新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50亿元,是2010年的6.6倍。整个“十二五”期间,高新区累计完成招商引资144亿元,年均增长近50%;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7亿元,年均增长近26%。沃森、达利、华为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园区,有力地推动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崛起。
站在新起点上的高新区,在全面落实省政府园区发展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暂行办法。着力构建和完善包括重点产业规划、入园项目政策扶持、企业创新扶持、人才引进保障、社会参与招商等一系列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十三五”引进150个以上项目,引进440亿元内资、5900万美元外资目标,高新区将着力打造国际技术转移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国际创新园。积极探索建设跨境合作载体、境外产业园以及长江经济带企业战略联盟。以此为依托建立全国、全球高端链接,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在产业精准招商、引进龙头企业、主攻重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在成立专业招商机构,聘请产业发展顾问和产业招商代理,充实产业招商队伍的基础上,高新区将着力强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协会商会、知名企业、国际国内产业高地的联动合作,加强对项目资金流向跟踪;将紧跟“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跳动脉膊,通过组织大型专题性科技交流,建立与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的战略合作,吸引高端创新要素,承接高端技术转移。以此为支撑,在推进招商引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上实现新突破。(记者 唐文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