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中流击水,玉溪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300多亿元跃升为2017年的1415.1亿元,年均增长7.3%;
20年,扬帆起航,玉溪七大产业成为发展新引擎,2017年全市七大产业实现增加值858亿元,占全部生产总值的60.6%;
20年,激越高歌,玉溪居民收入显著提高,1997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839元、2099元,2017年分别达到34880元、13057元,年均分别增长8.5%、9.6%。
思路决定出路,20年,玉溪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筑牢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在蓝天白云和青山碧水中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
1.玉溪“三湖”治理样本
春赏樱花,夏赏荷。刚刚从樱花烂漫中苏醒过来的抚仙湖又迎来了千亩荷花绽放的清香。从今年开始,这种美景将成为抚仙湖畔春夏之际永久的亮色。今年3月30日,澄江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澄江县预计3年投入11.42亿元对抚仙湖畔的5万余亩耕地开展休耕轮作。“5.35万亩土地流转后,将严格按照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和种植标准,发展生态苗木、荷藕、蓝莓、水稻等节水节药节肥型高原特色生态绿色循环农业。”澄江县副县长陈斌在发布会上说。
回望抚仙湖保护治理史,似乎从不缺乏这样的大手笔。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到产业结构调整,从“四退三还”到2.8万人的生态移民搬迁;从2011年被列为全国8个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之一到2013年成为国家重点支持湖泊;从2015年成功将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到抚仙湖全面托管;从保卫抚仙湖雷霆行动到休耕轮作。20年,玉溪抚仙湖保护足音铿锵。
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性水资源,抚仙湖是我国水质最好的天然湖泊之一,保护好抚仙湖就相当于为全国13亿人每人储备15吨优质淡水资源。对外界而言,抚仙湖是玉溪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福祉的观察窗口,对玉溪来说,以抚仙湖为首的“三湖”治理是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主战场和底气所在。
2015年,江川区获1亿元省政府“一湖一策”专项资金支持,星云湖保护治理由此提速。大街河畔,红花绿树与亭台水榭相映成趣,随着配套综合管廊建设的完工,大街河将变身为集休闲、健身、观赏于一体的湿地公园,极大地提升城区品位。“按照‘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要求,江川区于去年9月全面启动星云湖入湖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预计今年底可完成所有工程建设内容。”江川区河长办工作人员张成明告诉记者。
除了河道治理,江川区还构筑农村两污收处、截污沟、湖滨带三重屏障,以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星云湖。“我们家里都配套有管网,生活污水通过管网集中到湿地进行处理后再用来浇地。”白龙潭小组村民普莲蓉说。白龙潭小组位于大街河的源头,湿地就建于村庄下游,污水经湿地内的美人蕉、公分石等物净化后再用于农田灌溉。
2017年3月,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开工,标志着杞麓湖治理保护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按规划,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3881.22公顷,其中湿地面积3762.57公顷。建成后的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将成为集湿地保护、科普宣教、旅游观光和生态文化体验为一体的重要基地,成为城市发展和湿地保护结合的典范。
20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战略,并努力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水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刚刚发布的《2017年玉溪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抚仙湖稳定保持Ⅰ类水质。2017年2月、3月、4月星云湖出现Ⅴ类水质。2017年3月,杞麓湖水质从劣Ⅴ类转变为Ⅴ类,这是自2005年10月以来11年零5个月杞麓湖水质首次出现明显好转,全湖水质2017年平均达到Ⅴ类。
与“三湖”生态逐步向好相映照,我市生态创建工作成绩斐然,3个县、13个乡镇(街道)分别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县、生态文明乡镇(街道),玉溪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2.七大产业成为绿色发展新引擎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面对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转型发展的压力,如何让生态见效益?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玉溪市委、市政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卷烟及配套产业、矿冶及装备制造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七大产业作为玉溪发展新引擎,推动玉溪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褚橙庄园一角。褚橙推动了玉溪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今我市种植柑橘22万亩,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柑橘产业已成为玉溪市第一大水果产业。
一颗来自哀牢深山的橙子连续数年搅动中国水果市场,其蕴涵的励志情怀通过互联网的传导效应成就玉溪水果温暖的人文内核,进而触动玉溪农业标准化生产,并推动了玉溪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褚橙的带动下,玉溪市种植柑橘22万亩,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柑橘产业一跃成为玉溪市第一大水果产业。“斑茅棵变橘子棵,橘子棵变金子窝。”这是柑橘主产区华宁县的真实写照。截至目前,华宁县种植柑橘11万亩,产值突破8亿元,户均收入超过6万元。特早熟柑橘的热销,让华溪镇独家村村民王绍贵建起了40多万元的三层小楼。“家里的5000多棵柑橘每年能带来七八万元的收入,建房欠下的10多万元贷款,两年就能还清。”王绍贵说。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的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和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据玉溪市农业局统计,目前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55个、家庭农场573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64个。全市79家企业持有“三品一标”产品135个,用标产值突破百亿元,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42.18万亩,产量61.8万吨;云南名牌农产品28个,地理标志产品6个。
3月9日,玉溪市健康惠民工程启动,将为2018年1月1日起出生的本市户籍儿童免费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为年满70周岁及以上本市户籍老年人免费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这是玉溪本土企业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提供给市民的便利,这也意味着蓬勃发展的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已经开始反哺玉溪。
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5577”总体思路的四大新兴产业之一,玉溪现有生物医药企业25户,规模以上企业19户。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业实现工业产值26.8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亿元。通过大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以沃森生物为支撑的新型疫苗生产基地,以玉药生物为龙头的中成药生产加工基地,以维和药业为核心的三七优质种源繁育和示范种植及系列产品加工提取基地,以万方、万绿为代表的植物原料药提取物生产研发基地,以克雷斯和健坤生物为代表的保健品研发生产基地正在快速形成。
在扶持新兴产业的同时,玉溪市还注重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开展重点能耗企业节能行动,重点污染源实时在线监测,严格执行重点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坚持中心城区和县城PM2.5监测发布制度,加快燃煤锅炉“煤改气”,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确保一级空气天数持续增加。
20年来,玉溪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5年开始突破了30%的瓶颈,2017年上升到38.4%,比1997年提高13.7个百分点。玉溪市统计局提供的《玉溪撤地设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8.2:67.1:24.7调整到2017年的10.0:51.6:38.4。
来自市旅发委的数据: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共有57.82万人次畅游玉溪,同比增长83.27%。可以预见的是,随着6月1日“游云南”APP正式上线开启智慧旅游新模式,到玉溪旅游的游客还将逐年增多。
3.共享绿色发展红利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玉溪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大文章,切实增强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14年,69岁的澄江县马房村村民老钱搬离了他离抚仙湖不过50米的老房子,进城上楼。作为抚仙湖第一批生态移民,他在城里做点小生意,生活过的不错。2017年,又一批抚仙湖生态移民——广龙社区沿湖而居的6100名村民全部搬离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并将迁至环湖公路以上新建的广龙旅游小镇。作为省、市确定的重点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广龙旅游小镇规划用地面积约3500亩,由广龙棚户区改造和安置房、新环湖路以下生产性湿地、商业片区建设4大工程组成。在这里,村民将迎来从传统农民到第三产业从业者的华丽转身,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将发生巨大改变。
一个借助绿水,一个依托青山。2013年,因独特的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民俗文化优势,新平县戛洒镇南蚌社区漩涡小组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新农村建设,全组28户农户中,17户房屋拆除重建,11户在原有基础上改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良好的生态优势为这个傣族村寨赢得了机遇,2014年,以田园观光、农家生活体验和民族风味饮食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开始在漩涡兴起。自此,54岁的陶定贤从种养为主的传统农户变成了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他家的两层半傣族特色民居每年都要接待十来批远道而来的客人,收入十分可观。“只有环境好,游客才会来,所以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提升人居环境上下功夫。”南蚌社区主任白云锋说。漩涡的实践再次证明,人与环境是共生共融的,只有生态环境好,百姓才能从绿色发展中获益。
20年来,玉溪收获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佳休闲生态宜居城市等多项殊荣。20年来,玉溪以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据《玉溪撤地设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玉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由1997年的63.1亿元跃升为1080.8亿元,年均增长15.3%。武易、晋红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100%;玉磨铁路玉溪段建设顺利推进,玉溪至北京旅游列车、至郑州动车组开通;江川通用机场建设工程启动。信息通信发展水平快速提高,4G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乡镇全覆盖。公路、铁路、航空、水利、互联网、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提速,不仅大大提升了对玉溪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同时也加快了城乡融合发展,让更多群众受惠。
20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还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不断加大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玉溪日报记者 李文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