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群众住上了新房
去年9月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以来,已投入7429万元,用于六大类103个子项目,多数已完工
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楼都基本建好,卫生院业务楼只等验收后即可投入使用,能解决2800人饮水问题的水池已完工,种植了4700多亩核桃、6000多亩柑桔苗……华宁县通红甸彝族苗族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实施一年来,全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安居工程、素质提高、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六大类103个子项目,现已投入资金7429万元,多数项目已经完工,受益群众超过万人。
通红甸彝族苗族乡辖6个村(居)委会、60个村民小组、84个自然村,是全省38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华宁第一个人民政权诞生地,是全县唯一以彝族、苗族为主体的民族乡,属典型的老、少、边、贫、小乡。全乡有10620人,其中少数民族占42.4%。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58元,人口较少民族中的苗族仍处于极端贫困状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集中,成为华宁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
为从根本上解决通红甸乡整体脱贫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2013年9月,华宁县争取实施了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覆盖到边不留死角”的原则,科学编制了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安居工程、素质提高、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六大类103个子项目的规划,覆盖全乡60个村民小组。项目总概算投资8637.63万元,其中省级补助1000万元,市、县各投入2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5190.6万元,群众自筹2047.03万元,项目分两年进行。
“去冬今春我种了2000棵核桃树,庄稼长不好的地方全部种上了核桃树。”大得勒村村民何水生说,有了扶贫资金加上自己的积累,他家今年建盖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房,日前刚向浙江发了一批70吨的桔子,下半年还准备牵头成立柑桔种植销售合作社,对脱贫致富奔小康充满了信心。
通过新建教学楼、食堂、公共卫生设施,完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加强乡村卫生院(室)建设等一系列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农民致富后劲,极大地推动了通红甸乡全方位发展。(记者 崔永红摄影报道)
短评: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全国如此,玉溪也如此。
近年来,我市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步伐逐年加快。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相关部门数据显示,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我市现有贫困人口41.6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3.6%,个别群体还处于深度贫困状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生态恶化、社会发育程度低的深山区、石山区和干热河谷区,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通红甸是一个少数民族乡,受各种因素制约,扶贫工作难度很大,但通过实施整乡扶贫工程,取得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在这其中,我们可以得到不少启发,为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学习借鉴。要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项目一步到位,集中力量解决好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村容村貌整治和村级班子建设等关键性问题,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因村制宜,从实际出发,围绕实际急需、群众拥护、农民增收来选择项目,把涉农项目资金、社会资金、群众自筹资金等各方面扶贫资源有效整合,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向重点项目倾斜,发挥聚合效应;必须扶贫先扶智,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和科学生产水平;必须强化组织领导,统一部署、统一组织、统一实施,使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等不良倾向。(士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