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明创建让生活更美好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 2014/09/16

策划人语

在历经3年努力后,今年年底前,红塔区将迎来又一轮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的考评检查工作。当前,玉溪中心城区众多单位、社区和市民正在积极行动,紧紧围绕政务效能、法治推进、商务诚信、人文素质、宜居便民等八大工程找弱项、补短板,力争各项指标达省级文明城市标准。若创文迎检顺利过关,红塔区将第二次荣获“省级文明城市(区)”称号。显然,人民城市人民建,只有人人文明一小步,城市文明才会前进一大步。创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城市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文明气息,让居住者感受到生活更美好、更舒坦。

创文工作深入社区

“你好,红塔区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希望大家一起来支持。”近日,在凤凰街道葫田社区,社区工作人员进小区跑楼道,敲开住户门向市民发放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宣传单。

上门给户主发放《致市民的一封信》和《红塔区文明小册子》,葫田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天锷并不担心这样敲门入户会被拒绝。“我们社区主抓服务,服务让社区居民满意,时间长了社区干部和居民都熟悉了,有的还处成了朋友。”在葫田社区,红塔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居民知晓率和支持率很高。

9月5日上午9时,葫田社区中心花园里人头攒动,社区举办的“身边人讲身边事,诠释我们的价值观”主题活动在这里开展。主讲人不是名校名师,也不是政府官员,而是社区的两个普通居民。在社区近期开展的道德评议活动中,16名社区居民因好人好事、勤奋工作、勤俭节约、孝老爱亲等原因登上了社区“善行义举榜”,而其中的两位社区典型,从“榜上”走下来,走到社区居民中间,讲述他们的温情故事。

这是葫田社区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中推出的一个特色活动。当天上午,社区居民杨黎新在小花园里,与200多名社区听众分享了其孝字当先、侍奉91岁老母亲的故事;60余岁的社区居民刘丽英则讲述了自己身患多种疾病,仍乐观、积极、健康生活和投身公益的故事。

葫田社区的小花园是整个社区的中心,占地600多平米,此前,这里是居民散步和休闲的娱乐场所。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过程中,社区对原有绿地等基础设施进行修缮、改造,在休闲长廊内设置了石桌,在绿化带周边安设了“善行义举榜”、二十四孝解说图和28个弘扬美德的传统故事,并将小花园更名为筑梦园。

筑梦园内的善行义举榜上,从本社区的4000多名居民中各推选出4名个人品德优秀典型、职业道德优秀典型、家庭美德优秀典型和社会公德优秀典型。在花园绿地周边,孔融让梨、卧冰求鲤、警枕励志、岳母刺字等28个传统故事、绘画被陈列开来。闲暇之余,很多社区居民都会溜达到这儿,不知不觉记下了这些美好的故事。

在红塔区,许多社区都像葫田社区这样设立了善行义举榜,让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周边人做好事、做实事,做对社会有用的事。与社区不同,一些单位也积极投入到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行动中,结合自己的行业和工作特点,为提升单位文明和城市文明想办法出实招。

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的红塔区检察院,道德讲堂有声有色地开办起来,干部职工利用道德讲堂诵经典、讲故事、做分享、学典型、树正气,以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善行义举,传递社会正能量。

红塔区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杨海蓉介绍,结合检察机关的工作实际,红塔区检察院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非法组织、传销活动、非法经营、合同诈骗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利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扩展经济犯罪防控途径,积极向社会提供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切实维护社会诚信体系。

文明创建没有终点

2008年,云南省评选出第一批省级文明城市。从2009年起,红塔区第一次启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经过3年努力,于2011年首次创建为省级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3年进行一次创评,3年后已获得的荣誉称号自动取消,又要开始新一轮创建工作,而且创文的门槛越来越高。”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陈波介绍,要巩固第二批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争创云南省第三批文明城市,红塔区还要继续努力,按当前创文要求一项一项抓落实,因此这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

文明城市是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的综合性最高荣誉称号,是一个城市最具有价值的品牌和无形资产。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包含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共9个方面130个考核项。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燕华介绍,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可以更好地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可以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让城市保持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以为广大群众兴办大量实事,创造优良环境,形成政府亲民、市民拥政的良好互动局面。

红塔区多名干部评价:“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是一项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比如,创文要求有政务行为要规范,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依法行政,加强监督,而且要实施政务公开,这些制度的落实都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还有干部注意到,要达到省级文明城市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要多于310天;重点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要达90%以上;区域噪声平均值也要达标。“这些指标很具体很实在,如果按要求做到,受益的是市民。”

创文的优势和难点

曾两次参与创文工作的陈波感觉到,与第二批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相比,红塔区这一轮创文的基础好多了。首先是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得到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该工作被列为2014年市政府重点督查的20项重要工作和10件惠民实事之一,红塔区曾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创文工作,争取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与2011年相比,玉溪在民生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完善和配套、城市卫生水平、公共绿地水平等多项指标均前进了一大步。陈波介绍,上一轮创文迎检时,玉溪在社会救助方面还存在短板,部分孤残儿童寄养在私立福利院。现在,玉溪有了公办儿童福利院,在孤残儿童、弃婴救助、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方面均有专业机构开展工作,城市更加温情。

在城市管理方面,《玉溪城市管理条例》的出台实施,让城市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而且,通过近几年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后,玉溪城市人均绿地水平、文明卫生程度等都迈上了新台阶,市民的文明素质也大大提升,在公共场所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坏花草树木等行为大幅减少,公共场所道德逐步提升。

与过去相比,玉溪文明的步伐前进了许多。一名老干部介绍,玉溪是一个以农业为主成长起来的新兴城市,其身上还带有深深的农耕烙印。上世纪90年代初,从前的玉溪市委、市政府曾组织干部上街对市民进行文明劝导,干部跟老大爷说:“大爹,你闯红灯了!”老大爷理直气壮:“红灯挂得高高的,我哪儿闯了!”

如今,城区街道宽敞,红绿灯设置规范,20多年前那个农耕小城的影子难以寻觅,不少市民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变化和文明。今年灯会期间,西双版纳州一名干部到玉溪游玩时找市民问路,没想到一个骑摩托车的普通市民热情免费带路,将他带到目的地。“玉溪人太热情太友善了!”事后,这名外地干部打电话来玉溪,向市文明办的干部表扬这个陌生路人,对玉溪人的文明大加赞赏。

尽管如此,多名参与创文工作的干部还是用“艰苦卓绝”来形容创文的艰难。据介绍,为避免出现搞突击迎检等形式主义,测评时省文明办将委托省城调队独立组织实施暗访测评,事先不发通知、不打招呼,调查人员进行异地交叉测评。比如,测评人员会看平方面积内的烟头、果皮、纸屑情况;坐上公交车,看车上是否有人给老弱病残孕等群体让座;去某一路口,看某一个时段市民闯红灯、翻越跨栏的行为;随机打出租车,看车体卫生情况,驾驶员是否友善,是否按表收费和提供发票;到福利院,看城市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深入服务行业大厅,看工作流程是否上墙,工作人员态度是否友好……测评人员将以旅游者身份进入城市,采取实地暗访、问卷调查和材料审核3种形式,深入公共场所进行暗访,深入社区调查居民户,请他们对本市市民在公共场所行为的文明程度进行评价。

“文明城市创建的冲刺阶段,关键要抓软件,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多名创文干部提出。对此,创文办将组织公交、出租车等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文明礼仪和创文知识培训;还将组织大规模的志愿者走上街头进行交通文明劝导,劝阻乱停乱放、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

让市民感到不协调的是,在中心城区,闯红灯、翻护栏、车辆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部分户外广告牌太商业化,当满大街充斥着人流、不孕和性病广告时,会给这个城市的孩子带来何种影响?“文明城市创建需要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多名干部呼吁。(记者 白诚颖 文/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