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我就该在田间地头
——记易门县十街乡大村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杨世生
旱魔连续6年徘徊在易门县十街乡干热河谷腹地的大村村委会,村民们备受折磨。今年3月以来,该村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急缺,人畜饮水频频告急,抗旱形势异常严峻。在村党总支书记杨世生的带领下,全村每一名村组干部,每一位党员、群众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投身到抗旱救灾求生存的斗争中。
抗旱救灾刻不容缓
大村红色的砂土岩,在烈日的炙烤和持续36至37摄氏度的高温下,变得特别刺眼,脚碰到的土粒都是滚烫的。见到十街乡大村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时,他已经在该村旱情最为严重的彝族村寨大密腊坚守了整整13天。一顶白草帽下黝黑的脸满是坚韧,肩背微曲却充满精气神,两只裤脚半卷着,这就是村民们熟悉的杨世生。因为大密腊村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两瓢人饮用水,杨世生已经半个多月没有洗过脚了。他的解决办法就是白天不穿袜子,晚上睡觉穿上袜子睡。他的窘境实际上也就是每个村民的现状。
大村村委会有13个自然村、15个农业组,其中10个小组长年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目前,全村1598亩农作物全部受旱成灾,绝收510亩,占总面积的31.9%。共有9个村民小组的250户830人、1400头大牲畜饮水异常困难。从3月份开始,大密腊村唯一的出水点每天只能积攒10挑水,村民用来抗旱保苗的小坝塘全部干涸,该村3个小组89户人家298人仅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对付肆虐的旱魔。
面对日益严峻的旱情,村党总支书记杨世生早就坐不住了,及时召开“三委”会议分析研究目前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经过详细的摸底排查和走访,他一边组织班子成员、县乡挂钩联系干部向上级和相关部门及时汇报灾情争取支持,一边不等不靠,采取协调拉水抗旱的方式来保人饮、保牲畜、保烟苗。同时,杨世生提出了一条硬性规定:村“三委”所有党员、干部一人负责一个自然村,一竿子插到底,没有特殊情况一律吃住在村民小组,负责协调拉水、监督分水。他自己率先认领下受灾人数最多、灾情最严重的大密腊村三个村民小组。
驻守大密腊村的13个日夜
5月22日,刚满60周岁的杨世生来到了大密腊村住下,开始了抗旱救灾工作。每天早上6:30左右,他就已经跟随运水的农用车来到了9公里外的龙潭坝抽水装罐,返回后在组长的协助下组织村民分水,每天哪家村民该分几挑水、哪家今天轮到供保苗水、村民什么时候有时间来分水,他心里一清二楚,手上分水分毫不差。遇上有的村民埋怨分水太慢,杨世生就耐心解释:“我巴不得一分钟就拉一车水给你们,但是不可能啊,你们也得理解。”大密腊村2组组长矣德杞说:杨书记对工作相当负责,他的吃苦耐劳精神相当在,这几天就吃住在他们村里,白天忙着拉水、监督分水,晚上帮大家浇烟、检查庄稼的长势。分水的时候,有时看见挑水吃力的,他就一把抢过担子,帮人家挑到家里、挑到地头。在地里发现谁家的烟被虫吃,哪家的烟苗有枯死的,就会上门提醒打药、提醒补栽。大密腊村村民矣德生说,阿也(叔叔)来到村里组织送来一些,自己也到箐底拉一些,他家的生活饮用水基本解决了,烟也陆续栽下去了,现在进入保苗期,心里踏实多了,挺感谢他的。他还提到,杨书记分水特别公正、公平,群众都很信任他。这样的奔忙,杨世生每天都要持续到晚上10点多。
5月30日,杨世生的妻子打电话给他,气呼呼地说:家里的2亩多包谷快干死了,89岁的老父亲又送去打了两天吊针,她都不知道该忙哪头了。杨世生对妻子说:“包谷干死就算了,只要两个老人好好的就得了。”顾不了家的杨世生还是每天灰头土脸地穿梭在龙潭坝至大密腊送水的山路上,行走在田间地头,穿行在大密腊村每家每户,身体力行,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
“党的好处要靠村组干部来体现”
截至6月3日,大村村委会共在大密腊村组织4辆车每天拉水4趟4吨,每趟送水往返最快3小时,每车送水成本80元,已经坚持了13天,为群众送去生产生活用水896吨。烈日下,这样的坚持还未结束。有着22年党龄的杨世生就这样把各级党委抗旱救灾保民生、保生产和护林防火的决心、信心和有力举措传递给受灾群众。
2011年村级组织换届,已经58岁做好退休准备的杨世生再一次被党员、群众推举为大村党总支书记,至此,他在村党总支书记的岗位上已连任4届。已经年满60岁,何苦还要这样亲历亲为?
“在农村,对群众讲多少大道理都没用,党的好处就要靠村组干部来体现。”“其他困难群众都可以克服,但面对如此严重的天干,连人喝的水都没有了,这是群众克服不了的。这个时候,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村干部,就该出现在田间地头,加油鼓劲,和群众一起抗旱救灾。”杨世生用自己的言行做出了最好的回答。(通讯员 刘贵德 王艳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