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民心水窖”建设管理现状调查

2020年09月23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 2014/05/30

策划人语

在我市广大的山区、半山区,小水窖越来越成为农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利设施。经过多年连续不断的投入与建设,农民用水条件得以显著改善。每年,不少农户都在企盼分到小水窖建设指标,以灌溉缺水的耕地,告别无水的煎熬。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在整合资金,加大小水窖建设力度,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用水需求。总体来看,小水窖建设在广大农民心中早已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但在记者调查中,这一民心工程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与疏漏。研究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对于更好地发挥小水窖的作用意义重大。

泥沙成堆的水窖为数不多

江川县雄关乡高坡村民张春发家的坡地紧邻江华公路,5亩地有一半多种了辣椒,一部分种了烤烟,还有几株核桃长势很好。张春发说,他家田地的收入目前主要还是靠烤烟和辣椒,去年这5亩地的毛收入有3万多元。

张春发家这片地的灌溉全靠3口小水窖,其中两口能装10多方水,五六年前建的,是他家的第一批水窖,每口成本约1000元,上级政府补了500元。另外一口是“共产党员爱心水窖”,去年12月建的,深3米多,容量20多方。有了这口大水窖,张春发一直为水发愁的心暂时安定了下来。他说,最早的两口水窖由于修建时所选位置不理想,雨季蓄水并不多。最大的一口“爱心水窖”,沉沙池已经建好,不过将池子与水窖相连的进水管还没有安装好,前段时间没蓄到水。坡顶靠近机耕路那口建高了,水很难流进去,蓄不满水。坡下那口,地势低,来水多,泥沙也多,一个雨季沉沙池就被泥沙填满了。5月初,雄关下了几场雨,他家的小水窖蓄水不多,山箐底反倒积了不少水,他与妻子用抽水机将积水抽到3口小水窖中,也算解了今年山地灌溉的燃眉之急。

张春发与妻子种的山地共有10多亩,每天早上忙浇水,饭都顾不上吃也难一次浇完。尽管忙,张春发还是盘算着把新水窖的进水管接上,再对来水的沟道进行疏通,掏一下沉沙池的泥沙,来年的用水才有保障。

像张春发家这种沉沙池积满泥沙的现象,在一些县区乡村道路两侧也能看到。5月8日,在峨山县富良棚乡通往翻家村委会的进村道路旁,记者随机实地查看了一户农民的小水窖,发现沉沙池中积了不少泥沙和树叶,进水口也是封闭的。记者用树枝插入泥沙中试了试,没插到底,也有20多厘米厚的沙层。富良棚乡水管站站长普永文查看了沉沙池的情况后告诉记者,今年这家人水窖边的这块地要种包谷,若是种烤烟,需水量大,池子里的泥沙早就清理干净了。

针对这种现象,富良棚乡党委书记徐强也感到无能为力。他认为,在富良棚这样缺少水源、干旱严重的山区乡,小水窖的使用率非常高,乡党委、政府对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非常重视,一进入雨季,就会向全乡群众发出做好蓄水工作的通知,水库坝塘都有专人负责蓄水,有的村党支部还成立了“积水小分队”,目的就是为库坝蓄水。截至5月初,全乡小水窖约有3699口(不包括农民自建的水窖),涉及到千家万户,每口水窖都由政府监管,难度太大。乡里能做的是对小水窖的管理提出要求,比如雨季来时要掏开进水口,沟路要清理,再由村干部到村组进行宣传。徐强说,小水窖的管理关系到广大农户的利益,相信他们会倍加爱惜。

大部分农民对小水窖的管理也并非不闻不问。甸中镇松山村村民王加华家有20多亩山地,小水窖大大小小建了10多口。说起管理,他家的做法是,只要沉沙池的泥沙不影响水窖入水口进水,通常每年清理一次,每两年清理一次小水窖底部的淤泥。但他认为,不同的地区情况也不同,泥沙最好是及时清理,否则从水窖中掏泥沙也是件累人的事,并且泥沙多了,水窖里的水太浑,浇水、打药、施肥都用不了。

记者在红塔区、峨山县、江川县等多地调查走访后发现,沉沙池泥沙、杂物堆积严重的小水窖也偶然可见,一般都分布在道路两侧或坡地中央,临近排水沟,来水量大,泥沙也大,一旦不及时清理,就容易淤积、填塞。还有一种情况是农民改种包谷、苦荞等耐旱作物后,用水不多,疏于对水窖的管理。总的来说,泥沙成堆的水窖为数不多,但也需要及时清理,加强管理。

如何管理好沉沙池,我市农民已积累了一套自己的经验,比如在江川县九溪镇,有的烟农在池子顶部加了一块盖板,落叶、垃圾、秸秆就不易落入。在雄关乡,有农民建了两个相连的沉沙池,可以更好地过滤泥沙。当然,有再好的办法,也不能忘记在雨季到来前及时清理沉沙池中的一切杂物。

水窖建设指标靠抓阄

我市各地山区、半山区农民在体验到小水窖带来的便利之后,每年都在为自己缺水的地块争取小水窖建设指标。不过,在我市很多村庄,小水窖的建设指标并不是报了名,递份申请就一定有。江川雄关农民张春发家10多亩山地,至今大大小小有5口水窖,以去年12月建的那口“共产党员爱心水窖”最大、最理想。他说,建水窖每年都有指标,但指标有限,要想得到指标,就得抓阄。去年,村里有20几个建设指标,参与抓阄的却有上百人。他运气不好,没抓到指标,现有的“爱心水窖”建设指标是亲戚转让的。

家住红塔区春和街道的李先生,家乡是一个只有17户农民的偏远小山村,村庄附近有限的水源供饮用都还困难,烤烟灌溉用水得从五六公里外引来存到水池里,遇到旱季就得到山箐里找水。他家有14亩山地,种烟至少也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他每年都在申请2口小水窖的建设指标,可是每次抓阄都是空手而回。今年全村有9个指标,他照旧一个没抓到。他说,他们村是远近闻名的缺水村,上级政府为何不能满足每户烟农的水窖指标需求呢。

在峨山县甸中镇松山村,小水窖建设指标就要宽裕得多。村民王加华家有20多亩地,2013年以前,他靠抓阄零星建了3口小水窖;2013年,他家轻轻松松建了5口小水窖;今年再建10口小水窖,自家垫付3.4万元。在他家的烤烟地里,记者见到了新建的几口小水窖,盖子上印有日期:“2014年1月29日。”王加华说,以前要建小水窖都得抓阄,大家都来争,还不一定争得到。从2013年起,松山烟农不用抓阄了,报多少、批多少、建多少。因为地块分散,烤烟收后还想种些豌豆,用水量大,来年他家的地还得再申报10口小水窖指标。

松山村指标如此宽裕,松山小组组长普忠福认为,根本原因还是村民修建小水窖的积极性高,并且村里的大部分耕地离公路都比较近,挖机作业比较方便。

市烟办工程技术人员吴士学从事水利工作多年,对小水窖指标的分配问题作过长期的关注。他认为,从主观上说,农民的建设热情确实是小水窖建设主管部门分配建设指标的一个决定因素,热情高的村组肯定能多分到一些;相反,头年分配的指标都难以完成的村组,后几年的指标肯定会有所削减。从客观上来说,我市山区村寨比较分散,地块也不像坝区那样集中,有时从东边山走到西边山就得大半天时间。以我市烟草系统下拨资金建设的“彩虹水窖”为例,去年全市建了1万口,今年估计也在1万口左右,按照上级规定,“彩虹水窖”建成后要进行GPS定位,绘制准确的分布图,之后省里派出工作组抽查验收,而市里的验收则要100%进行检查,如果新建的水窖太过分散,检查、管理难度太大。为此,我市小水窖建设大多以连片的方式推进,一年做一片,这也是省里一直主张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水窖指标分配在区域间的不平衡,但这只是暂时的。

建设标准难以统一

除指标分配不平衡,小水窖修建补助不平衡也是困扰基层的一个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干部向记者反映,这几年我市农村的小水窖建设干得热火朝天,群众得到了很多实惠和便利,这本是一件深得民心的好事。只是,现在的水窖五花八门,比如“彩虹水窖”是烟草公司做的,实际操作中,15立方米、16立方米的尺寸都有,“爱心水窖”尺寸又不一样了,七八立方米、十多立方米的标准都有,并且水利部门与共青团都有“爱心水窖”项目,两个部门的项目标准也不尽相同。建设标准不同,给农户的补助款也不同,这家补2000元、3000元,那家却补了4500元,各种标准都有,群众怨言多,解释疏导工作非常难做。因此,各个有小水窖项目的部门之间有必要进行协调沟通,急需制定出一套统一合理的建设、补助、使用、管理标准。

建设标准不统一,带来的最棘手的问题其实是水窖模具的使用。峨山县甸中镇水管站站长张继辉对这个问题感触很深。他说,小水窖的模具有私人设计与水利部门设计两类,一套价格在1.7万元至1.8万元之间。正常情况下,一套模具做70口小水窖之后就得报废。现在,有小水窖项目的部门很多,却不配套相关的模具,每个部门的建设标准又不尽相同,比如“爱心水窖”的模具要用在“彩虹水窖”上就难以操作,并且现在的水窖容量已经从原来的6立方米、12立方米,增加到15立方米以上,有的还要求达到25立方米,标准变了,可是模具还是那些,为节约成本,建筑队与农民就会用小的模具拼接起来,修建容量较大的水窖。这样一来,就要使用更多撑杆,一旦模具材质较差,或过了使用年限以及操作失当,整口水窖都可能变形、开裂。难拼接、难封口、难操作、难管理……这一系列的难题一直让基层技术人员头疼。

吴士学认为,这个问题靠市、县两级政府还难以解决,因为大部分的项目、资金是从省上下来的,哪家给钱,哪家说了算,不符合既定规格还不行。我市已经多次向省里反映这类问题,却迟迟未得到答复。

在红塔区水利局采访时,记者发现,面对上级项目标准难以符合基层的实际情况,红塔区政府及水利主管部门作了很多有益尝试。以“爱心水窖”项目为例,按照省里的规定,标准容量为25立方米。项目到了红塔区以后,水利技术人员发现,红塔区缺水的山区地形大多崎岖不平,要找一块25立方米的地方并不容易,且浪费土地。同时他们还注意到,受地质情况影响,这么大的水窖容易拉裂。于是红塔区政府经研究决定改变建设标准,用2口25立方米水窖的资金建3口17立方米的水窖,结果技术操作简化了不说,群众还更乐于接受改良型的小水窖。

水窖建设补助常拖欠

在松山村,村民王加华还向记者反映了一个问题,2013年他家建的5口小水窖,据说每口可以补助2000元,而至今每口只领到了1800元。今年建了10口水窖,自己垫付了三四万元钱,这笔补助款哪天能兑现。这个问题记者无法回答,当地干部也无法回答。

而在另外一个县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干部针对小水窖资金到位慢的问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所在的乡2013年建了567口“爱心水窖”,建设指标是2012年的。建设之初政府向农户承诺每口补助2000元,这批水窖总的项目资金为113.4万元,可是到了5月中旬,这个项目的实际到位资金仅为39.6万元。为了不让农户失望,来了多少资金,乡上很快全额向农户兑现多少。由于资金缺口太大,他们只得优先向第一次建水窖、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发放补助款,剩下的农户只得继续欠账。

而从市里的情况来看,以“爱心水窖”为例,上级资金到位慢的问题也很突出。从市水利局工程管理站提供的一份名为《玉溪市2013年度“爱心水窖”建设工作总结》内部材料第三部分“存在问题和建议”中,记者找到了这样一段话:“资金到位不及时,影响了水窖建设实施。由于‘爱心水窖’建设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因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严重影响了模具购置、砂石料制备等准备工作,导致部分地方建设工期拖延。建议及时拨付建设补助资金,以便按时按质完成建设的目标任务,确保水窖尽快发挥效益。”

这份总结认为,“‘爱心水窖’多建于贫困山区,群众生活困难,自筹能力弱,加之项目区交通不便,施工中材料运输及二次搬运问题突出,单位造价高,很多地方群众除投工投劳外,基本没有筹资能力,给项目实施带来很大困难。据调查,已经建成的25立方米水窖每口平均造价大多为6000元至7000元,偏远山区甚至达到8000元,省、市、县每口各补助1500元,缺口资金较大,群众建小水窖的压力过大。建议上级给予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相比水利、乡镇干部的焦急,新建小水窖的农户心情就要复杂得多。采访中,记者能感受到,大多数农民对小水窖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满意的,对政府兴修小水利的政策是肯定的、拥护的;但也有部分农民对政府承诺的补助资金无法全额兑现,心中产生了疑问和怨言,在我市一些边远、贫困的山区村,这种情形尤为突出;还有一部分村民也很在乎这笔补助,只是他们始终相信,无论多少政府是不会差钱的。(记者 蔡传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