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官朱世雄的“大心思”
让陡坡荒山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
新平县平掌乡柏枝村村委会的办公房依山而建,院坝内两棵核桃树,已经挂满沉甸甸的绿色果实。与13年前第一次到这个村不同的是,村委会的办公地因地质灾害进行了搬迁。而村委会总支书记朱世雄说,变化最大的并不是办公房,而是柏枝的陡坡荒山。指着对面翠绿的山坡,他说:“那些坡地都是核桃或杉木。3年后,我们村的人均纯收入预计能比现在翻一番。”
朱世雄指着的那片陡坡地,位于村委会对面的山梁上,以前都是一片裸露的山梁。在这样的地里劳作,人要随时保持警惕,稍有不慎,就可能滚到箐沟里。因为坡度大,一到雨季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而如今,这片涉及3个小组的上千亩土地已经被绿色覆盖。
2001年到柏枝村采访时,在这个距离平掌乡政府19公里,距离新平县城170公里的山村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50元。平掌乡本身山脊连绵,加上海拔高差足有1800米。有限的土地多为陡坡地,基本以栽种玉米、苦荞为主,作物生长慢产量低。柏枝村也不例外,单一的种植结构不仅无法提高农民收入,还使原本已很脆弱的生态系统频遭破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平掌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三棵树”发展战略,根据海拔高度,分上中下栽种竹子、茶叶和核桃。
那时,朱世雄已经在柏枝村委会工作了9年,当村支书也已进入第四年。如何才能带领群众摆脱贫困,朱世雄已经做了许多思考与尝试。凭借高中毕业后在曼丫林场工作过2年的经验,朱世雄觉得,栽种杉木也许比竹子更符合当地海拔和气候。为此,他甚至专门跑到市县农林部门咨询和学习杉木栽培技术。没钱买种苗,朱世雄就自己育苗。群众不愿意栽,认为妨碍玉米生长,朱世雄就先在自家地里栽。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还租借100亩土地,全部种上杉木。2001年,他成了全村也是全乡第一个种杉木的人。朱世雄说,只有村干部带头干,干出样子来,老百姓才会跟着你干。
3年后,随着杉木渐渐长大,有农户开始主动找到朱世雄。他无偿提供种苗给乡亲们,结果当年就发展到300亩。自己育的苗不够了,他又亲自跑市场联系种苗。同时,朱世雄要求村委会干部和各支部党员要带头栽种核桃、茶叶和杉木,做好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
有了领头羊,加上县乡政策支持,群众逐步跟了上来,有的甚至一户就栽了几十亩。到现在,全村共栽种杉木5150亩,占全乡栽种面积的五分之一。以全村15个村民小组465户1545人计算,人均拥有杉木3亩多。除了杉木,全村还发展核桃3500亩、茶叶3940亩,“三棵树”累计种植面积已占到全村土地面积的一半。
朱世雄说,现在村里青壮劳力多数外出打工,所以好种植易管理的核桃、杉木最适合大家。杉木虽然生长期需13到15年,但前期仍可套种玉米、苦荞。成材后可做脚架撑杆,也可用于制作家具,根和叶子还具有中药疗效。以每亩最低160棵、每棵最低50元计算,亩收入可达8000元以上,相当于每棵杉木生长一年就有3到5元的收入,比种植玉米、苦荞的效益高,却不需要太多投入。核桃也如此,虽然见效慢,目前村里仅有50亩挂果,但进入盛果期后效益可观。茶叶则因依托当地的茶厂,使销售有了保障。这些都能成为群众累积的财富。
村民李国武记得,以前的柏枝村,在全乡10个村委会里,什么都排在最后。这10多年,在朱世雄的带领下,村干部团结一心,群众也迈开步子跟着干,柏枝村逐渐变了模样,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915元,早就甩掉了最后一名的帽子,有的发展指标甚至位居全乡前列。更重要的是,原本栽玉米弄得山光秃秃的,进入雨季经常滑坡,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今种上核桃、茶叶和杉木以后,山一天天绿起来,滑坡少了,大家的烧柴用自家地里树木修剪下来的就足够了,不像以前,因为树被砍光,连找烧柴都困难。李国武说,再过几年,他们的日子会更好过。
朱世雄说,这是因为3年后,杉木和核桃将进入收获的季节。届时,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不再是梦。而他,就是要把杉木、核桃、茶叶打造成群众的绿色银行,让柏枝的陡坡荒山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记者 陶晓兰 普方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