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之举映美德
——华宁县华溪镇善行美德创建侧记
华溪镇善行美德光荣榜吸引群众驻足观看
以24字方针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们要建立怎样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不过,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价值解构和迷茫后,如何在最广大的范围内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成国人的普遍心理素质,是个值得再深入研究的问题。华宁县华溪镇通过党委政府推动,结合传统美德,以在民间创建善行美德光荣榜为抓手,激发群众“向善”和“向上”的做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的建构做出了有益探索。
小镇上的“光荣榜”
7月初的一天,华盘公路沿线的华宁县华溪镇热气袭人,随便捡一个位置放眼望去,进入眼帘的都是大片大片果实累累的柑桔林。按照农时经验,再过个把月,这里的柑桔就可上市销售,当地桔农也将迎来又一个忙摘果子忙数钱的收获季节。尽管离收获季节还有些时日,关于今年柑桔收成好坏及相关愿景的话题早已讨论开了。不过,今年群众讨论的话题除了“钱”,还增加了“德”的内容:“做好人太有脸面了”“什么时候,也能上照片露露脸”……这种“德”源自于一项覆盖全镇的光荣榜创建活动,最直接的则是街边巷头让人“露脸”的宣传栏。
在华溪镇华溪社区的行道树下,一排社区宣传栏格外显眼。宣传栏里张贴内容不是通常所见的广告或政策法规,而是一张张被称为“好人”“好村组”的照片。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下,这些个人和村组分别被命名为“敢说敢讲好干部”“持家有道好婆婆”“和谐友爱好邻居”“热爱集体好村民”“卫生整治好村组”等荣誉,总计30类。在集镇文化广场的一角则是归属镇里的几块宣传栏,同样,这几块宣传栏里也被挂上了一些“好人”的照片。相比华溪社区的“好人”“好村组”,镇级的光荣榜上,“好人”们的头像更大些,也更为显眼,“好邻居”“好家庭”“好媳妇”等总计24“好”。
“左邻右舍的人上了光荣榜”,对于小镇上的普通群众来说,这样的形式几乎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虽然尚不至于产生街巷村寨群众奔走相告的效果,可这种形式的宣传栏还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观看。买菜路过广场的华溪四组村民赵琼停下脚步,把光荣榜上的人看了又看。赵琼的评价是,这些好人评得好、评得公正,让人羡慕。在光荣榜上,有好几个人还是她认识的,有同村的、有邻居、还有同学。
据了解,从6月开始,镇党委政府在全镇开展以“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核心的“美德善行”创建活动,以光荣榜的形式,大力宣传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以“好人”“好村组”为主体的宣传栏几乎遍布华溪镇的所有村委会(社区)。村委会(社区)级的“好”由各村组群众采取推荐、自荐等方式敲定,镇级的“好”则由镇上在各村组评选的基础上遴选后评议审定。
咱们村里的“好人”
在华溪社区好人中,有一类叫“敢说敢讲好干部”。华溪社区七组组长郭锦阳在第一次评选中,获得了这一殊荣。这个在组上干了七年三届组长的农村汉子,身上透着一股正气,在任上历来以敢说敢讲敢干著称。他所在村民小组有700多人,人多事杂,前些年小组长每月只有80元的补贴,谁也不愿意干这份讲奉献还得罪人的活计。不过,郭锦阳干了,一干就是7年。七组有条街巷叫将军巷,名字威武好听,可就是历来存在垃圾乱丢乱放的现象,谁都不愿意说谁。可郭锦阳不干,见到谁家乱丢乱放,他就进行劝说,劝不了吵架脸红也要挣个理。在去年美丽乡村建设中,他宁可得罪人,也要带领村里人对将军巷乱丢乱放现象进行清理,实现了将军巷的美化,最后那些被他得罪过的家庭也对他口服心服。
当地发展柑桔产业的收入十分可观,但人多地少。一些农户为了多种植柑桔,就打起了侵占公益林的主意,滥砍乱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村里群众对这些现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还是没有人愿意站出来说话。可郭锦阳还是不干,他硬是带着人上山,对300多棵柑桔苗进行了清理,虽然得罪了一些家庭,但维护了公共利益,他内心踏实。在华溪镇好人评选中,其实并没有“敢说敢讲好干部”一类,华西社区根据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共同愿望,增加了四类,其中“敢说敢讲好干部”的荣誉花落郭锦阳。在同社区六组,组长张呈东则以敢同歪风邪气说不、乐于助人著称,同样被评为“敢说敢讲好干部”。
华溪社区四组评选出的“孝敬公婆好媳妇”郑文珍,10多年来悉心照顾残疾的公公和患精神病的婆婆,被公公称为“比儿子还孝顺的儿媳妇”。当选“好媳妇”后,性格开朗的郑文珍说,两个老人,三个娃娃,七个人吃饭的家庭,原本压力就大了,“好媳妇”又增加了压力,她只能做得更好。
据介绍,华溪镇首批上榜的好人共有144人,他们都是来自各村组的群众。
评选评出“攀比风”
华溪镇辖6个村(社区),总人口13000多人。同众多农村一样,勤劳善良、积极进取一直是当地民间广泛崇尚和践行的信条,历来以民风淳朴著称。作为柑桔种植大镇,2013年当地柑桔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6.5万吨,产值2.6亿元,年收入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农户比比皆是。不过,伴随着物质经济的富足,这里的民风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钱袋子鼓了、脑袋子空了、读书无用了”“一切只向钱看了”,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不关心和孝敬老人,只关心自己等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事实上,虽然对扭转这种农村现实的呼声和措施从未中断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正气难张、好人沉默的现实一直缺乏有效有力的转变措施,无奈、容忍一度成为农村群众面对现实的法宝。只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被提出后,华溪镇的干部群众才看到了改变现实的转机,决心重拾曾经的淳朴民风,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叫好,以群众为对象创建“善行美德”光荣榜应势而生。
值得欣慰的是,这项看似并无多少创造性的措施刚试行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在最初设计创建方案时,考虑到学校与民间评选机制不配套,学校原本并没有纳入评选范围,不过,听说这一情况后,学校不干了,学校领导多次到镇上争取,希望这一光荣也能惠及老师和学生。“好人”中也因此多了品学兼优的学生和爱岗敬业的老师的身影。
同样,尽管在创建方案设计上,力求做到最大限度涉及群众生活方方面面,但在评选实施中,部分村组还是觉得评选内容无法覆盖村里的好人好事,一些村(社区)结合本地实际,增加了自己的评选门类。华溪社区在镇上24“好”的基础上增加了6“好”,达到30“好”。
华溪六组的杨昆奕,因为长期乐于助人并热心公益事业,在此次镇上的评选中当选“奉献社会好人士”。上榜扬名的事情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深深地“刺激”了同村另外一位先富人士。在近期村里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位刘姓先富人士主动拿出钱来帮助村里进行环境卫生整治。
更让人惊喜的是,由于许多村民争着要上榜,镇里的光荣榜只好暂时以季度为周期来进行张榜,满足更多好人的露脸机会。“以前为利益争吵,现在是为善行而争。”对创建活动引发的种种“后果”,镇上一位参与创建活动的干部窃笑着说。(记者 张家春 文/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