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市改善住房条件筑起城乡群众安居梦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网 2017/11/20

曾经破旧不堪的棚户区,改造后变成了崭新的居民楼;曾经打雷下雨就担心的危房,改造后变成了一排排现代化的民居……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我市通过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易地搬迁和移民新村建设,从城市到农村,全面改善城乡群众居住条件,让群众住上放心房。

安居工程建设圆了群众安居梦

在城市,位于中心城区的玉交集团,属典型的国有企业棚户区。以前的老房子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盖的,面积最小的不足30平方米,抗震性能差,房屋功能设施不配套,火灾隐患大,更为不便的是群众的生活,有的房子甚至没有卫生间和厨房。为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对玉交集团片区进行城市棚户区改造,日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封顶,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工程,建好后,居民就可以搬进新房。

而在距离中心城区100多公里的元江,该县滨江片区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也已完成了施工,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3.7万平方米,是一个集住宅、商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小区。目前,2386户安置搬迁户已分配入住了1357套,当地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棚户区改造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举措。由于棚户区居住环境差、安全隐患多、基础设施不配套等,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2008年以来,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棚户区改造纳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推进实施。我市将棚户区改造作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重点内容,自2011年启动棚改工程,到今年累计开工68个项目共计38636套,截至目前已改造完成15578套。

此外,为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我市还通过持续多年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共建成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63984套,每年发放租赁补贴2561户,有效解决了近15万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这些项目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扩大了城镇居民的住房保障覆盖面,有效消除了城镇危房存量,改善了群众居住质量,建立健全了“廉租保底、公租解困、棚改提质、农村改危、抗震安居”的覆盖城乡的住房保障体系,我市住房民生保障工作逐步实现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农村危房改造让群众住进放心房

在乡村,农村危房改造暨抗震安居工程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是保障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动农村扶贫工作、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先后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一系列农村专项行动,着力打造新房新村、宜居宜业的美丽幸福家园,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居住条件日益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据统计,我市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拆除重建和修缮加固20.91万户,占全市46万户农房总量的45.46%。

目前,全市正在围绕“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难的农户解决最基本安全住房”的目标,突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户、残疾人贫困家庭”4类重点,全面开展调查核实,调整帮扶政策,深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经调查核实,当前,4类重点对象及C、D级危房已完成精准识别,全市识别的4类重点对象及C、D级危房为1880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006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698户、低保户5899户、贫困残疾人家庭3199户。

此外,启动以两污治理、改造或新建厕所、绿色村庄、民房改造、多功能活动场所建设和村庄道路硬化为重点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已启动示范村建设107个、开工106个、完工52个,启动整治村建设998个、开工998个、完工417个,打造了红塔区上牟溪冲村、澄江县朱家山、峨山县塔冲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典范。

易地搬迁让群众远离地质灾害

华宁县宁州街道王马社区小河村,以前由于地处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华宁县地质灾害重点监测隐患点。为彻底解决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经过地质专家论证并征得多数群众同意,实施了易地搬迁。通过选址重新建设,如今小河村群众已搬进了新居。在这里一排排的民居和路灯、公房、广场、硬化的路面等配套设施完善,不仅让小河村群众搬离了地质灾害点,也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前,一下雨就担心山体滑坡,现在,搬进新房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不仅房子建得好,路也通了,生活更方便了。”小河村群众古天明说。

针对一些地质灾害频发、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村庄,我市通过多种搬迁方式,让群众远离地质灾害威胁,住进安心房。据玉溪市国土资源局统计,2013年至2016年,我市共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105个,涉及七县二区45个乡镇(街道)91个村(居)委会112个村(居)民小组3349户13064人。(玉溪日报记者 吴坤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