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玉溪着力夯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基础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网 2018/05/21

紧扣供给侧改革主线,优化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步入发展新时代的玉溪克服市场需求萎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烟草产业发展遇到波折、环境保护压力增加、补齐民生短板任务繁重等重重困难,锁定争当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新目标,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做大经济蛋糕  提升发展质量

2017年,步入调整转型期的玉溪,立足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出台28项稳增长政策措施,制定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园区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整合6.9亿元财政资金,新增贷款90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建立市县领导和部门帮扶企业制度,开展稳增长促跨越百日攻坚,做大蛋糕提升质量,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以推进开放型农业发展为突破口,全市蔬菜、林果、花卉、畜牧等产业实现量效齐增,跻身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全市农业实现增加值142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紧扣打好工业转型攻坚战,巩固提升烟草、矿冶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非烟产业。推进“四带多园”规划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民营经济。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662.5亿元,同比增长7.1%;非烟工业增加值增长22%,非烟工业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以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城市经济,深入开展十大扩消费行动,巩固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速发展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着力推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3.7亿元,同比增长12%。

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415.1亿元,同比增长9.3%。人均GDP达59510元,位居全省前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1.6:38.4,呈现由“231”型到“321”型的变化趋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并趋向合理。

全市民营经济占GDP比重36.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8%,经济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城镇人口比重51%,城镇化率达50.8%,工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夯实发展基础  增强发展后劲

突出重点精准招商,强化基础补齐短板,201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0.8亿元,同比增长20.9%,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提升,为玉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出台21条招商优惠政策,聚焦重点地区高位推进招商引资引智工作,成功举办“相约春天”“收获金秋”、科教创新高峰论坛,组织外出招商180余次。2017年,全市引进市外国内资金912亿元,同比增长15%,引进外资1133万美元。

与华大基因、比亚迪等知名企业成功签约。与复旦、中山、同济等知名院校达成合作协议。深化与北京顺义、上海金山、江苏常州、广东佛山等城市友好合作。玉溪获评201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扎实推进145个“五网”项目,晋红高速、武易高速玉溪段、昆明东南绕城高速宜良至澄江段建成通车,弥玉、玉楚、江通、大戛、澄川、元蔓高速加快推进,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833公里。玉溪至北京和郑州动车组开通,启动江川通用机场建设。

15件重点水源工程、400件小坝塘除险加固顺利推进,建成农业高效节水减排面积20.8万亩,15.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建成4座电动汽车充电站,中心城区气化率达62.3%。国家信息消费、宽带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加快推进。

启动新一轮城乡总规编制,完成美丽玉溪行动、试点县区“多规合一”等规划编制,入列全国城市设计和“城市双修”试点。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9.6公里、海绵城市项目58个,科教创新城规划建设进展顺利。

启动玉溪大河三期、高铁新城二期、老五街旧城改造工程,玉江大道改造、新天地、红星国际广场等项目有序推进。实施65个建制镇“一水两污”项目,乡镇供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环境整治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启动第二轮百村示范、千村整治。

强化创新驱动  加强生态建设

坚持完善创新机制,夯实创新平台,激发创新热情,玉溪大力推进科教创新引领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玉溪大力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实施。

2017年,市级财政科技项目投入达4882.7万元,实施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13项,批准和授权专利947件,全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5%。

建成高新技术和创新型试点企业467户,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65个以及6个创新服务平台,全市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位居全省前列。培养引进省级各类科技创新人才192人和4个省级创新团队,玉溪双创中心启迪众创园等多个“双创”平台建成运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

红塔、易门、研和工业园区入列省级高新区,云南玉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国家科技部认定,红塔区、通海、易门被认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海蔬菜和花卉农业科技园区入列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近13%。

实施百日攻坚雷霆行动,调整农业结构,建立绿色生态区,启动径流区10万亩植被恢复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坚决打好抚仙湖保卫战。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顺利推进,“三湖”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效。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集中整治重点河流。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达99.2%。实施营造林18.6万亩、低效林改造4万亩,陡坡地及石漠化治理7.9万亩。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查处违法案件166件。

持续开展“六城同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7%,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广泛推行绿色生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2%。

繁荣社会事业  提升人民生活

步入发展新时代,玉溪城乡居民财富持续快速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不断健全,人民生活开始迈向全面小康。

2017年,全市投入资金34.3亿元,发放小额信贷资金4.1亿元,实施易地搬迁5246人、危房改造8960户,3个贫困乡摘帽,17个贫困村出列,4万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实施“就业创业玉溪”行动计划,新增城镇就业2.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5万人次。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年分别提高到6072元和3420元。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3.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64.5%,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12.6万人、15.8万人、24.3万人、19.8万人。

全市完成学前教育项目4个、“全面改薄”工程80个,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省级医养结合试点稳步推进,市人民医院改扩建、市儿童医院和8个县级公立医院补短板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各类卫生机构达1419个,拥有病床数13282张,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乡镇敬老院25个,48.3万农户参加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

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80元,同比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57元,同比增长9.1%;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25.2亿元。全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回落到25%以下,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80%。

截至2017年,全市共建成各类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超过2500个,文化经营单位达1287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超过99%,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与多元化。(玉溪日报记者  唐文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