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
随着普九目标的实现,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开始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如何满足群众教育需求,教育改革如何破题?通过探索,玉溪打出了学区建设、高中捆绑发展与多点执教的组合拳,开始了教育均衡发展的试水前行。
然而,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倾斜和资金保障,这些试水前行势必困难凸显。
1 学区建设让家门口有好学校
1月27日,在中心城区凤凰路一店铺前,看着在门口玩耍的小女儿马舒婷,店主郑林吟说:“两年前选择把马舒婷送到玉溪一小山水校区读书,正是看中了学校良好的校园管理和素质教育。”
这一切,得益于2009年的资源整合。这一年,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将原东风小学并入玉溪一小,成为玉溪一小山水校区。玉溪一小从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整合。如今,山水校区在校生达1200多人,比6年前翻一番。像马舒婷这样的外来务工子女,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愿望。
2011年2月,玉溪以红塔区为试点,在全省率先推行学区建设。将区内的71所小学、16所普通初中进行划分,组建8个学区。用一盘棋的理念统一规划、设计,改进学区内学校管理、教学教研、队伍建设和德育等工作,促进学区内各校均衡发展。自此,校际之间的管理层交流、教学教研同步、教师双向流动和资源信息共享成为常态。
研和中心小学与玉溪一小划为同一学区。作为牵头校,玉溪一小发挥名校优势,通过挂职交流、统一研训、参加全国校长论坛、带教下乡等模式,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素质,逐步缩小校际差距。现为玉溪一小副校长的陈斌说,他就是学区建设的受益者。原本在研和中心小学任教的陈斌,通过学区建设,到北师大进行了为期15天的专题培训,在工作中获得了国家级教学竞赛一等奖,并于去年调到玉溪一小任职。
研和中心小学校长郭品金说,这些成绩最终作用到学生身上,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以前学生上台参加活动很拘谨,现在变得自信、开朗。家住北城的毛建萍也是看到学区建设后北城中心小学的变化,打消了将孩子送进城的念头,选择在家门口就近入学。
马桥中学牵头玉溪八中、春和中学和大营街中学。三校共同发展进步的同时,还带动了两所民办学校前来取经学习,申请参与统一的期末检测。第二学区的小石桥中学在玉溪五中的带动下,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起色较大。
通过4年尝试,红塔区初步探索出“一盘棋、二兼顾、三补齐、四交流、五统一、六共享、七提升”的学区建设工作模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提升,薄弱学校整体实力提高,城乡间和校际间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学校优秀比例逐年提升。红塔区也被认定为“全省15个义务教育发展初步均衡县(区)”之一。
目前,全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的学区建设工作已全面铺开。
2 捆绑发展让高中学校抱团前行
有了学区建设的探索,高中阶段的均衡发展,成为玉溪教育综合改革关注的又一重点。
近年来,玉溪将发展普通高中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来抓。通过采取严禁举办复读班、调整市直高中择校生比例等措施,全市18所高中共腾出学位近1200个,为群众节约择校、借读支出近900万元。但18所高中发展不均衡仍然是一个现实矛盾。
在红塔区,形势更为严峻。有的家长甚至从小学就开始规划布局,使高中入学成为一场马拉松式的竞赛。
作为省域次中心城市,玉溪优质高中教育曾让人引以为傲。然而,2010年以来,三所市属高中在全省的综合排名都不同程度出现下滑。
在此背景下,高中捆绑发展于2014年4月开始实施。全市18所高中,由玉溪一中、玉溪师院附中、玉溪民中和玉溪三中牵头,组成4个捆绑体,按照“捆绑考核、协同发展”的原则和学区建设的模式运行,逐步实现捆绑体(学区)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优质资源合理流动、薄弱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为激励发展,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把每年800万元专项高中经费用于对捆绑体学校的综合考核。
按照捆绑发展的要求,捆绑体内各学校协商制定捆绑发展方案,签订合作发展协议,大家开始抱团前行。
以玉溪师院附中为牵头校的5所学校,管理层定期召开例会,交流管理、教学教研经验。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名师工作室每1到2个月去各校讲示范课,仅上学期就派出30多人次;各校轮流坐庄,统一进行“同课异构”,然后将最好的课程设计和授课模式进行推广,使教师参与面达300余人。实现联考并集中进行质量分析,使各学校对教学教研做到有的放矢。
江川一中自与玉溪师院附中捆绑发展以来,两校交流更加紧密。江川一中校长靳江觉得,比起以前的结对帮扶,捆绑发展目标明确,约束性和针对性更强。
玉溪一中校长李立杰认为,这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捆绑体内各校本着“优势互补、合作交流、携手共进、资源共享”的原则,从学校管理到大教研、从课堂教学到信息共享,使合作发展不仅写在纸上也落在实处。李校长说,捆绑发展共同考核,促使牵头学校不断想办法带动交流,既能实现共同发展,又能发现自身不足。
高中捆绑发展,切实解决了各校单打独斗的局面,有利于优质资源扩大,对促进全市高中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14年,在全省教学质量评价中,玉溪市的10所一级高(完)中有8所获奖,为历史最好成绩。全市高考综合成绩及一本上线率明显提高。
3 多点执教扩大资源辐射面
2009年起,我市公办学校叫停补课。但在现行招生考试制度下,家长和学生对补课有需求,补课现象没有完全杜绝,有些学校老师从“学校补课”变成“社会办班”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
如何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让教育体现更多服务性,解决教育需求与教师优质资源的需求矛盾?试行多点执教成为玉溪的“突围之路”。玉溪市出台《关于促进优秀教师多点执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的试点改革意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对补课难题由“堵”变为“疏”,以“疏堵结合,先行先试”为原则,在全市高中和红塔区义务教育阶段试行优秀教师多点执教政策,促进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柔性流动,实现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推广和创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群众从‘有学上’转而追求‘上好学’,于是择校热和名校‘大班化’现象突出,学校不堪重负。”市教育局局长罗江云说,探索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推行高中捆绑发展和红塔区学区建设、试行多点执教,都是为了破解“上好学”这个难题。
对此,玉溪市人大教工委主任周葵认为,多点执教能让老师跨过校园围墙,到其他学校授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对薄弱学校或学科的弥补,是好事。李立杰说,要让多点执教走稳,步子不能迈得太大,通过多方位宣传,让教师接受和理解多点执教的意义所在,减轻流动阻力和思想负担。
而多点执教,在玉溪其实早有雏形。据红塔区春和中心小学校长陈志坚回忆,2009年,为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专职的音体美教育,学校试行“走教”,让“紧俏”的专职老师在2到3所小学上课。高峰期时全校共有十多名老师参与“走教”,基本覆盖下属11所村完小。2010年进校工作的高艺心,在黑村和马桥两所小学的走教生涯已进入第五个年头,累计承担两校18个班的音乐教学工作。高艺心说:“‘走教’能让更多农村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发掘学生特长。”
陈志坚觉得,农村学校小、散、偏,每个学校都配齐专职教师既不现实,又造成资源浪费。通过“走教”,盘活教师资源,基本实现辖区内音体美专职教学全覆盖,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市区两级多点执教实施意见出台后,相信能够辐射更多的学科和孩子。
除了“走教”外,红塔区还依托学区建设,借助名师工作室和骨干教师队伍,在学区内开展多点执教。主要采取教研、送教、交流任教几种形式,以优秀教师带动学区内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激活教师积极性,实现学校均衡发展的目的。
研和中心小学副校长唐生明说,以前大家想学却没机会,也没有平台。开展学区建设以来,可以跟玉溪一小的优秀教师学,甚至通过玉溪一小这个平台,向全省全国学,教师有了更大的舞台和发展空间,教研教学热情更高,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提高的“三赢”局面,也逐步缩小着同城市的差距。作为乡镇学校,当然希望这样的交流再多一些,多点执教无疑满足了这个愿望。
4 现实困难阻滞发展脚步
玉溪提升教育均衡发展软实力打出漂亮组合拳的同时,一些现实困难开始凸显。
经过4年试点,回顾总结学区建设面临的困难时,玉溪一小校长杨琼英介绍,上海学区化管理,真正做到学区内人财物高度统一,教师按需流动,从“学校人”成为真正的“学区人”,加上制度细化和专项资金提供保障,使各种资源整合共享成为常态。
人手紧缺也成为困扰学校的一件头疼事。在通海一中采访时,恰逢一名教师外出培训,学校只好请退休教师帮忙,人员紧缺由此可见一斑。在玉溪,从小学到高中,编制不足较为普遍,连玉溪一小这样的优质校,仍缺编30多人。作为多点执教的尝鲜者,学校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同时,也面临资金匮乏、无人可派的窘况。通海一中副校长沈顺之认为,实施高中捆绑发展和多点执教政策,对均衡发展比较有意义,但要实现政策预期,经费保障和招生政策是最关键的节点。从高中录取信息能够看出,每年各县300名前的中考尖子生,基本被市属三所学校吸收。李立杰也承认,没有优质生源,要出成绩是很困难的,所以县区高中教师付出更多。
在公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教师流动激励机制难以落地。而从县区、乡镇向中心城区的顺向流动很简单,反之的逆向流动则阻力很大。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倾斜和资金保障,两个效应叠加,势必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
周葵说,这十多年来,玉溪对教育的欠账很多,要改变目前玉溪教育下滑局面,保证政策效果不打折扣,解决编制紧缺,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必须转变观念,下定决心加大投入。
多位受访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对多点执教不能生硬解读,要从其制定初衷出发,通过以教带教模式,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最终使学生受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层层传递和全覆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