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玉溪如何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2020年09月21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 2017/03/12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玉溪最靓丽的一张名片、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是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市委书记罗应光在五届市委第一次常委会上强调,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是玉溪深化市情认识、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使玉溪在蓝天白云和青山碧水中实现跨越。

站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已明确未来五年的生态建设目标: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不断提升,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抚仙湖稳定保持I类水质。2018年力争星云湖水质达V类偏好,到2020年杞麓湖水质达到V类,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如何实现以上目标,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和您一道探析究竟。

五大措施稳定保持抚仙湖I类水质

抚仙湖是地球上同一纬度唯一保持Ⅰ类水质的湖泊,也是我国内陆湖中最深、水质最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贫营养湖泊。保护好抚仙湖,对于玉溪、云南生态建设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今后五年,我市将全力以赴统筹实施抚仙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促进山湖同保、水湖共治、产湖俱兴、城湖相融、人湖和谐,通过重点抓好5个方面工作,努力将抚仙湖流域建成“生态好、产业优、城乡美、百姓富”的和谐家园,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确保“十三五”规划项目顺利实施。紧紧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关要求,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慎重开发的原则,着力实施源头减排、面源防治、清水入湖、生态修复、综合监管5大类工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45亿元,确保总体水质稳定保持Ⅰ类。

优化空间格局,打造生态经济带。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完善抚仙湖流域产业规划和布局,以开发低污染种植业为基础、高端休闲旅游为主导,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统筹衔接沿湖生态移民搬迁和旅游小镇建设,推进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3.3万人(含星云湖)生态移民和沿湖单位搬迁,推进特色旅游小镇和特色乡村建设,先期打造广龙旅游小镇、寒武纪小镇,让沿湖居民搬得出来、住得下去、就得了业、致得了富。围绕把“两湖”试验区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核心区的目标,推动县域绿色经济发展,实现大项目带动大保护。

加强工程措施管理,提升保护治理成效。严格执行《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推进综合执法。狠抓重大建设项目监管,严厉打击各类涉及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理顺抚仙湖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群众参与保护治理的自觉性、积极性。

生态修复动真格,确保湖泊生态健康。坚定不移实施“四退三还”,加快推进北岸生态湿地建设,启动实施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构建北岸截污体系和湖滨生态屏障。推进面山水土保持、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工程,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从源头上提供清洁充足的水源。实施全流域岸线管护,实施水生植物修复,逐步恢复湖滨缓冲区的结构和功能。加强抚仙湖抗浪鱼种植资源保护区建设,强化外来水生动植物物种管理,继续开展土著鱼增殖放流等活动,保护湖泊生态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注重基础性研究,为护湖治污提供技术支撑。不断加大抚仙湖流域绿色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深水贫营养湖泊及其污染特征研究、抚仙湖水质良好湖泊基线调查等研究工作力度。持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对抚仙湖保护治理的思路、理念和工程技术提供支撑。

2018年星云湖摘除劣V类水质帽子

未来几年,江川区将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水陆统筹、河湖兼顾,围绕源头减排、过程削减、末端治理、生态修复和综合监管,系统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从根本上遏制星云湖流域生态持续退化趋势,逐步恢复流域及湖泊生态功能,充分体现环境保护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流域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健康发展。

流域污染治理共实施6项工程。计划投资6.8亿,2018年完成星云湖环湖截污治污工程,包括实施生态截污调蓄带工程、村落综合整治、农田排水治理工程;计划投资7000万元,实施星云湖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通过建设泵站、压力管道、水库等设施,将生态调蓄带截留的旱季径流和雨季初期暴雨径流泵入水库蓄积,即削减负荷,又可用于农灌;计划投资2亿元,进行星云湖流域农业高效节水减排工程,建设9万多亩农田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计划投入8300万元,完善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扩大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覆盖范围,新建污水管网27公里,完善现有南北片区污水处理厂区域截污管网,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北片区新建污水管网28公里,实现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投入2300万元,在大街街道污水处理厂实施B标提A标更新改造,建设污水深度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设备更新、仪表及自控系统建设;实施星云湖环湖垃圾治理工程,在城市西北边(渔文化广场附近)、南边(江中路附近)各建设1座占地5亩、日处理生活垃圾100吨的垃圾转运站,对江川区城区内的4个社区及城郊结合部社区生活垃圾进行收集转运。

投入2.5亿元,实施星云湖主要入湖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学河、周官河、旧州河、大庄河、大寨河、小街河、周德营河、大龙潭河8条主要入湖河流河道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入湖径流负荷削减。

内源控制方面,投资8.5亿元,实施星云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工程;每年打捞3000亩水葫芦;实施星云湖藻类收集蓝藻水华治理工程,在星云湖北岸建设处理浓藻浆10000m3/d藻水分离站1座、建造NAC系统蓝藻回收船1艘及配套相关设施,建立蓝藻应急响应机制;实施星云湖鲢鳙鱼投放蓝藻水华治理工程。

通过投资27亿元,实施外源削减、内源控制、生态修复、湖体补水、监管完善5大类工程,持续抓好管理措施,推动水质持续改善,力争2018年前摘除劣V类水质帽子。

减少污染供给扩大环境容量让杞麓湖“去劣”

杞麓湖是我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具有提供工农业生产用水、调蓄、防洪、旅游、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被通海县称作“母亲湖”。但多种因素叠加,湖水长期保持在劣V类,属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污染严重的4个湖泊之一。

“十三五”期间,通海将按照“123456”思路保护治理杞麓湖。

“1”即一个目标,到2020年,使杞麓湖水质基本达到V类水标准。

“2”即减少污染供给和扩大环境容量两手抓。从削弱环境压力和释放环境容量两个方向不断逼近杞麓湖流域生态系统新的良性稳态平衡点,重构杞麓湖流域良性、稳定、自洽的生态系统。污染入湖负荷削减要在经济结构和排污结构环境适应性改革框架内,以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提速环境压力控制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空间管制、资源管理和环境控制三类红线,以水权、排污权和建设用地指标控制为抓手,以产业置换为根本途径,推行污染物产生、治理、输移、入湖全国控制策略;扩大环境容量要在充分保护杞麓湖自然要素基础上,系统推进清水入湖、内源清除、水生态恢复、重构自然流场等工程建设。

“3”即统筹“点”“线”“面”建立立体治污防污体系。

“4”即协同推进“1+3”排污结构改革,有效控制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污染增量,集中力量解决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完善城镇生活源控源截污工程体系,重视内源负荷持续清除。

“5”即立足流域立体治污防污结构,统筹五大规划任务:强化红线管控、系统控污减负、恢复清水通道、重建生态平衡、健全保障体系。

“6”即实施六大工程,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城镇生活源治理工程、流域生态修复及建设工程、清水入湖及环湖截污工程、湖泊内源治理工程及点源污染控制工程。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政府财力有限,湖泊治污又迫在眉睫,环境保护资金怎么来?”通海县委书记卢维江说,为确保有效推进工程建设,县政府与云南云投环保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签订了PPP合作框架协议,采取PPP融资模式,有效解决建设资金缺口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争取明年底第二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为“十三五”期间杞麓湖“去劣”发挥作用。

坚持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绿色发展是基本约束,美丽山水是最不可或缺的资源,良好的生态是玉溪最宝贵的财富。在良好的生态基础上,我市将打造“三湖”生态经济带,带动沿湖各县绿色经济发展,打造集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真正让“玉溪”品牌打出云南、走向世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系统和谐互益、协调发展。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我市林业将围绕全面加强林业种苗、造林绿化、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四大体系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重点项目和科技为支撑,以依法治林为保障,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将完成72万亩营造林、90万亩低效林改造和森林抚育任务,实现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目标。多措并举抓好扬尘等面源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治理以及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管,不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继续推进水土流失预防治理等生态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三湖’‘十三五’规划实施开局良好,市政府已安排前期工作经费近3000万元用于‘三湖’规划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多个批次项目已陆续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副市长孙云鹏介绍,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江川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等项目正在抓紧实施;市东片区暨“三湖”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应急工程(Ⅱ期)PPP项目实施方案等均已完成,力争10月中旬启动星云湖补水;星云湖环湖截污治污、星云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2项重点工程采取PPP模式实施,项目计划年内开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