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天娇
近年来,玉溪市把“互联网+教育”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引擎,采取“全覆盖、广应用、促均衡”的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育质量,以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促进全市优质教育均衡和教育现代化发展。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市采取市、县(市、区)、校三级联动方式,利用各类线上教育教学平台开展了线上教学、在线辅导工作,466所学校参与其中,注册参加线上学习的学生数达197643人,做到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
教育信息化硬件办学条件改善
2014年,玉溪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改薄”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全市680所学校全面建成数字化校园,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机融合。截至2019年底,共有交互式多媒体教室6766个,占教室总数的97.8%。建设计算机教室787间,有28505台计算机,每百名学生拥有终端数10.2台,生机比9.7∶1。教师用计算机14307台,师机比1.5∶1。新建录播教室40余间,移动录播设备10余套。
依托云南省义务教育专网建设项目,我市按照“一校一政策、一校一方案”的设计,完成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623所学校义务教育专网建设工作,实现“百兆到班、千兆到校、十万兆到玉溪教育云”的高速玉溪教育专网,有效解决了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学点不通网络的问题。
通过“云网端”一体化建设,在全力打造玉溪教育云的同时,为全市教师配备3000多台装有“畅言教师助手”的PAD,通过和教室多媒体一体机的互动,实现屏幕内容和操作的实时同步。“教师助手”一站式教育工具和玉溪教育云公共资源服务平台通过教育专网这条“高速公路”实时沟通,汇集了众多教育类实用工具,帮助老师切实解决了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辅导、试卷讲评五大教育核心问题。
“互联网+”的育人支撑作用显现
我市把深化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切入点,整合集成市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打造教学、管理、评价“三位一体”的玉溪教育云平台,面对学生、教师、管理者和家长全面开放和互动,涵盖教、学、考、研、评、管所有环节,实现了全学段资源、全场景教学和全过程管理的“三个全覆盖”,是“互联网+”教育应用模式的创新实践。
玉溪教育云平台自2015年上线以来,市教育体育局通过“教师版权激励”“常年举办各类制作大赛”“示范校引领带动”及“资源上传纳入教师评优评先考核”等机制,健全完善玉溪教育云教学资源库,拥有43万个教学资源、150万道试题题库、12万多册电子图书、3000余册数字期刊、150多个仿真实验资源、320多本幼儿绘本资源、1万多条优质微课大赛资源、1000余名省内外名师的2500多个名师视频资源,实名注册师生达26万人,活跃度达56%,上传资源88484条,下载资源208241条,师生空间开通率100%。同时,我市把名师工作室搬到玉溪教育云开展线上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校推行网络研修,全方位发挥教育云平台的最大效益,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城乡教育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按照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工作要求,我市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2019年,全市2023名教师参加晒课,晒课5987节,通海县葛玲娜老师《金子》课程被评为部级优课,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全市在数字化校园二期、三期建设中,建成27间“1+N”互动在线课堂,做到了每个县(市、区)都有覆盖。主课堂建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区小学,辅课堂则全部建在村完小,通过中心校带完小、城市学校带农村学校,最终实现了“音体美”等短缺课程的备、教、研融会贯通常态化教学,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师资发展不均衡问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