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保护治理“三湖” 推进生态玉溪建设

2020年09月23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日报 2017/04/21

春末夏初的抚仙湖湖面静谧美丽,湖畔却显得热闹非凡:6100多人的澄江县龙街街道广龙小镇搬迁工作正式启动,民房拆迁热火朝天,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2.8万人生态移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抚仙湖交通培训中心正式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标志着省、市联合推进中央和省属企事业单位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工作正式拉开序幕,抚仙湖“四退三还”工作热度不减……

“生态兴则玉溪兴”。玉溪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早在本世纪初,就将“生态立市”纳入发展战略。10多年来,玉溪对于生态保护的态度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从抚仙湖到星云湖、杞麓湖,近年来,我市对“三湖”保护治理的力度只增不减,始终把“三湖”特别是抚仙湖保护治理作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中之重,始终做到“五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四退三还”,坚定不移建设“三湖”湖滨生态带,坚定不移地推进沿湖县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举全市之力打好“三湖”保护治理攻坚战,促进山湖同保、水湖共治、产湖俱兴、城湖相融、人湖和谐。

围绕抚仙湖持续稳定保持Ⅰ类水质,星云湖、杞麓湖消除劣Ⅴ类水质目标,我市全力以赴统筹实施“三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二五”及“十三五”规划。如今,“三湖”保护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抚仙湖总体水质稳定保持Ⅰ类,国家环保部、财政部委托中国环科院组织对全国81个水质良好湖泊进行绩效评价审核中,抚仙湖与安徽太平湖并列第1名;星云湖、杞麓湖水质出现好转趋势,星云湖、杞麓湖今年一季度水质综合评价均为Ⅴ类水质。去年9月,星云湖出现Ⅴ类水质,这是自2009年4月以来7年零5个月星云湖水质首次出现明显好转;今年3月,杞麓湖水质从劣Ⅴ类转变为Ⅴ类,这是自2005年10月以来11年零5个月杞麓湖水质首次出现明显好转。

工程性措施破解“三湖”保护痛点

“十二五”期间,“三湖”涉及环湖截污、生态修复、河道治理、结构调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5大类66项规划项目完工62项、在建4项,完成总投资45.7亿元。通过系列工程的实施,大幅削减了“三湖”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等。据省政府通报的“十二五”规划末期执行情况考核结果显示,抚仙湖为优秀,星云湖、杞麓湖为良好。“十三五”期间,“三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共规划实施75个项目,规划投资192.3亿元,目前在建36项,开展前期工作35项。

以退房、退人、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为主的“四退三还”工作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三湖”累计拆除临违建筑82.3万平方米,建成生态湿地2万余亩、调蓄带11.2公里,大力倡导种植乔灌木、荷藕、蓝莓等污染小的种植物。在控源截污方面,完善了沿湖县城雨污管(渠),提高了污水及垃圾收集处置能力。全面禁止了近山面山和径流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实施河道整治工程19项,断面监测结果显示多条河流水质已达治理目标,周边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抚仙湖、杞麓湖成功申报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东片区暨“三湖”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应急工程主体工程建成并试运行通水成功,具备了按照设计标准向红塔区、华宁县调水及星云湖补水的功能。投入3400万元实施通海县城应急引水工程,实现了每天可向杞麓湖间接补水1.1万立方米。推进水生态系统恢复,累计向抚仙湖增殖放流抗浪白鱼等土著鱼苗750多万尾,抚仙湖抗浪白鱼种群在水体中得到初步恢复,年产量达到了11吨以上。

作为“三湖”保护的重中之重,抚仙湖在“十二五”期间共规划实施了保护治理方面的5大工程27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5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及正常运行为水质提升奠定了基础,有力削减了入湖污染物。根据玉溪市环保局提供的2017年1至3月份监测数据显示,抚仙湖营养状态指数平均值为19.94,营养化程度为贫营养,水质评价为Ⅰ类。梁王河等9条入湖河道水质由治理之前的劣V类水质改善为Ⅳ类和Ⅲ类。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完成的《抚仙湖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以来,抚仙湖生态安全指数逐年上升,数值均在85以上,处于安全级别且生态安全有逐渐变好的趋势。“十二五”期间,流域监测能力以及长效机制方面有所提高,调控管理在近五年内,上升趋势明显。

“十三五”期间,抚仙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规划了5大类45个项目,如今已开工建设项目18个,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27个,累计完成投资40.61亿元。五年中,我市将坚持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为总体思路,以保障抚仙湖水环境安全和稳定保持Ⅰ类水质为目标,以“调控经济发展、降低氮磷负荷、强化生态功能、保障抚仙湖生态安全”为技术路线,突出流域管控与生态系统恢复,实现“山水林田湖”综合调控。目标是到2020年末,抚仙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主要入湖河流稳定保持Ⅳ类标准。

“三湖”保护治理

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走道

2015年,借助抚仙湖资源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被纳入中央编办改革试点的契机,抚仙湖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与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区签订了抚仙湖径流区托管移交协议,江川区路居镇、江城镇部分区域,华宁县青龙镇海关社区和海镜社区,共计12个村(社区)84个村(居)民小组的党务、行政、经济、社会事务由管委会整体委托澄江县管理,抚仙湖流域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抚仙湖保护治理新模式由此开启。

以抚仙湖保护为重点,我市高位推动包括星云湖、杞麓湖在内的“三湖”保护,成立了抚仙湖—星云湖“两湖”试验区管委会、“三湖”督导组和“两湖”试验区产业督导协调组。制定实施沿湖县区生态建设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大幅提高湖泊保护生态建设指标考核权重,激发地方抓好以湖泊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保护工作中,严格执行《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从严审批管理“三湖”径流区建设项目,径流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100%。严查重处“三湖”一级保护区内私搭乱建、违规围湖造滩等违法行为,成功取缔抚仙湖电力拖捕。修编《抚仙湖流域禁止开发控制区规划》,禁止开发区面积扩大了1.3倍。同时,启动了星云湖、杞麓湖生态红线划定工作。

为削减污染,改善和保护“三湖”水质,我市明确提出对“三湖”主要入湖河道实行河长责任制,31名厅级领导“上岗”担任31条河道的“河长”。期间,河长们共开展了600余场次调研、指导、落实工作,并积极抓好所负责河道的项目上报、争取工作。24个市级联系部门积极、主动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既搞好编制项目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又压缩部门经费支持河道整治。据不完全统计,31条河道中,有20条列入了“十二五”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获得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在各河长的示范带动下,沿湖县区党委、政府,乡镇(街道),以截污、贯通、绿化、加宽、保洁为主要抓手,围绕“绿色视廊、生态湿地、达标水体、休闲通道、城乡景观”的目标,按照工作方案,到基层、下河道、蹲工地,督促落实截污水、调结构、治污染、栽树苗等重大治本工程,发动群众搞好清淤泥、捞垃圾等内源治理。据2016年12月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三湖”主要入湖河道河流的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氮等指标明显下降。

在“三湖”保护过程中,我市把基层党建引入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激发保生态、促发展的创新活力。以抚仙湖保护治理为龙头,实施争当“仙湖卫士”行动计划,把基层党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争当“三湖”保护治理排头兵,打造了党员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

为破解“三湖”保护中的资金难题,我市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正在形成。成功争取将抚仙湖列为国家首批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和重点支持水质良好湖泊范围,澄江、江川、华宁3县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累计获得中央、省级资金支持23.79亿元。设立试验区项目保证金和抚仙湖保护治理专项资金,抓好抚仙湖资源保护费征收管理,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取得突破,并搭建起了“三湖”投融资平台。同时,积极督促抚仙湖周边开发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开发项目周边村庄搬迁、景观改造、面山绿化、湿地建设等环保项目实施成效明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