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光好,仙湖景怡人。午后漫步在位于澄江县龙街街道广龙社区的抚仙湖生态展示中心,成片的熏衣草花海随风摆动,清澈的湖水拍打岸边。如此惬意的清新景致,得益于3年前澄江县在实施“四退三还”、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项目建设中,广龙一组二组、马房村五组六组1498人的生态移民之举。
如今,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四退三还”的面积还在扩大。继1498人搬迁后,今年广龙社区沿湖而居的12个村民小组将全部搬离抚仙湖一级保护区,移至环湖公路外新建广龙旅游小镇。村民们所退出的沿湖房屋、田地等将建设成为生态湿地,而在新建的集镇中,村民将迎来从农民到旅游从业者的转身。这一群众满意、生态获利、特色小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域旅游开发加速推进的多赢格局,由6100多名广龙村民为抚仙湖保护生态移民开始实现。
“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广龙旅游小镇,把更加人文的、自然的小镇与当地群众的增收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找到一条抚仙湖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澄江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广龙旅游小镇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高正刚介绍,在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2.8万人逐步搬迁的规划中,广龙社区6100多名群众搬迁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个项目,也是澄江县落实省、市抚仙湖保护战略,加快抚仙湖“四退三还”进程的重大举措。新建成的广龙旅游小镇,将成为澄江县“一城五镇多村”发展规划的一大亮点,也将是抚仙湖环湖生态旅游与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
2016年7月,澄江县全面启动广龙旅游小镇建设,抽调了由公职人员、社区干部和群众代表501人组成的拆迁工作组全力开展项目征迁安置。在项目推进前期入户民意调查中,村民们对该项目的支持率达98%。该项目涉及搬迁居民6100余人、2455户,经过分并户后,被征迁群众需要签订补偿协议共计1333份。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澄江广龙旅游小镇项目自今年3月28日开始签订拆迁补偿协议,至4月10日便已有1330户群众签约,签约率达99.7%。项目得以高效推进的背后,折射出当地群众对保护抚仙湖的高度自觉。
“要是让我们搬出来开发房地产,那可不干。但要是真正保护抚仙湖的事情,我们全力支持。”世世代代居住在抚仙湖边,广龙村民对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
“我家6口人,按照人均90平米的面积能够分到两套270平米的房屋,用拆迁补偿款交了房费后,还能剩余三十多万钱,很满意这样的补偿安置方案。”广龙社区4组的居民张粉翠是第一批签订征迁协议的居民。连日来,她家和大多数村民一起忙着腾房搬家。
事实上,由于此次涉及搬迁的村组大多位于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在抚仙湖保护条例下严禁新建房屋。此次搬迁新建集镇建盖新房,正是许多群众所盼。
龙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董子云向记者介绍,整个广龙旅游小镇项目分为棚户区改造(旧村拆迁)、安置房建设、新环湖路以下生产性湿地、商业片区建设4块内容。目前,旧村拆迁所涉及的群众将在本月集中腾房交钥匙;在安置房地块上,一号、二号安置示范区57套房屋在本月底即可完工。最终,安置房地块建成面积将超过70万平方米,在群众签订搬迁协议之后十五个月全部建完交房;环湖公路以下的生产型湿地建设将在6月底全面铺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广龙旅游小镇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新农村+农家乐升级版,而是按照全域旅游集镇的高规格定位,引进专业运营公司来负责集镇的策划包装和运营,推进新集镇的旅游产业发展。”董子云说,“村民们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经营意愿,在各组团业态布局下来选择住房,参与到整个特色小镇的发展中来,最终真正实现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