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调出新气象
澄江生态农业迈出新步伐
耕地连接着一个储存了206亿方Ⅰ类水的“大水缸”,澄江县的农业注定不能再走以大水大肥换得好收成的路子。
孟夏时节,当大春种植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时,记者来到抚仙湖北岸,实地感受近年来澄江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了解“十三五”开局之年及澄江县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结构调整调出新气象
走进澄江木森公司的苗木培育基地,看着苗木的茁壮成长,会有一种在森林中漫步的感觉。
六年前,通过土地流转,洋潦营、肖咀、小百祥三个村子的500亩土地被木森公司租下。时隔数年,当年大片的菜地,因为聚集了热带、亚热带、温带以及乡土树种360多个苗木品种的2万余株乔木、20万余株灌木而变成了一个小型植物园。
亩均年产值7万元,农户土地流转亩均年收入超过3300元;亩均年减少化肥、农药用量142公斤;人工湿地、排灌沟道实现地表水资源循环利用……在抚仙湖畔,木森公司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
六年时间,木森的成长,见证了澄江县调整农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给这方土地所带来的变化。
作为我省起步较早的农业庄园,建于澄江县的玉溪庄园将有机烟叶的种植理念推广到大农业范畴,并将农产品生产种植销售、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融为一体发展。通过内部的循环使用,玉溪庄园的田园不会有任何污水进入湖泊。
玉溪庄园与木森庄园、荷藕庄园、蓝莓庄园等高原特色农业精品庄园,成为澄江县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的样板。
在海口镇,澄江森海农业公司的1200亩荒坡地,经过三年的努力,树莓、蓝莓、食用桑都已进入挂果期,大樱桃树已有一人多高,在这些果园后面的山峦上,养殖规模上万头的生猪养殖圈舍已初步完工,接待游客的住宿、餐馆等配套设施正在建设。
据森海公司总经理许斌介绍,通过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既美化绿化了抚仙湖畔的荒山荒坡,又使来到湖边的游客多了个生态休闲的去处。
结构调整,成为澄江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澄江县在抚仙湖径流区内流转土地2.5万亩,发展蓝莓种植5200亩、大樱桃3000亩和荷藕3000亩,景观苗木和桃、梨、树莓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打造了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庄园10个,农业庄园综合产值3亿元以上,3个庄园成为省级精品农业庄园。
生态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装修业起家的管春德,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转到了田里。他盘下了澄江县城南与抚仙湖间的右所镇吉花村的360亩菜地,并让其变成荷田。如今,荷田里,小荷已经冒出了尖尖角。
头顶火辣辣的太阳,正在指挥工人铺设木栈道的管春德告诉记者,再过两个月,连天的荷叶,映日的荷花,将使这里变成这一带最美的地方,他们会为游客提供吃住玩一条龙服务,期待获得不亚于种菜的效益。
“扶持产业不算难,难的是如何在一次性投入后,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而更加艰难的是,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生态种植的行列中来。”澄江县农业局局长李文进告诉记者,澄江县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如今还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阶段。面对记者,他说得更多的不是过往的成绩,也不是那些宏伟的规划,而是必须承受的压力。
在李文进看来,澄江农业的发展将承受来自三个主要方面的压力和问题:一是湖泊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农业如何更好地发挥基础作用;三是如何在生态及服务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下,兼顾种植效益。
为保护抚仙湖,三年前,澄江县先后引导抚仙湖畔200余家养殖场向径流区外转移,所迁出的畜禽数超过10万头(只);同时出台政策,扶持现代农业庄园和荷藕、蓝莓、大樱桃种植等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以此来带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澄江县将以抚仙湖北岸双树至梅玉恒大路以下1.85万亩土地为重点,实施土地流转,引导农户走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和无公害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记者 邢定生 钱志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