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两百亿方优质淡水资源
——我市全力以赴抓好抚仙湖保护治理工作
“接天莲叶无穷碧,澄江荷花别样红!”“抚仙湖藏着一座巴厘岛!”“北岸湿地风光如画!”中秋节后,到抚仙湖游玩,发微信晒抚仙湖美景的热度依然不减。
如今的抚仙湖越发散发出清新、迷人的气息:北岸万亩生态湿地初具雏形,入湖污水经过湿地进化后,变成清澈的涓涓细流流向抚仙湖;径流区大片的塑料大棚不见了,从前的蔬菜、鲜切花田被荷藕、蓝莓等生态作物替代;入湖河道经过工程改造和治理后,变成了绿荫盎然的生态河道……
我市站在保护抚仙湖就是保护国家战略水资源的高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四退三还”的基本要求,加大工作力度,以实施抚仙湖北岸人口外迁建新城、退人还湿地为重点,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并举,点源治理与面源防治并重,工程治理与非工程措施同施,全力以赴抓好抚仙湖保护和治理工作。
严守红线让湖泊休养生息
拥有206亿立方淡水的抚仙湖,其蓄水量相当于13个滇池,我国湖泊Ⅰ类水90%储存在抚仙湖。玉溪各级干部意识到,留住抚仙湖Ⅰ类水质,相当于为全国13亿人口每人储备了15.8吨优质淡水资源。
如此资源优势让抚仙湖成为夏日避暑胜地,从而带动了旅游开发,催热旅游地产。据统计,抚仙湖每年接待游客多达500万人次,一大批企业纷纷来到抚仙湖寻找投资开发机会。
在充分调研、论证抚仙湖的生态承载能力后,玉溪对很多低端、劣质投资项目说“不”。市委、市政府明确,保护抚仙湖的决心和原则不能动摇,坚决建立抚仙湖开发项目退出机制,所有开发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抚仙湖保护条例、“四条红线”以及“两金”政策,真正做到环境优先、保护优先,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
坚持项目为生态让路,我市对抚仙湖禁控区进行修编,从规划上缩减了抚仙湖流域的可开发面积,将抚仙湖周边项目规划用地从12.2万亩减少到4.95万亩。同时,大幅提高抚仙湖周边的开发项目门槛,对不符合高端、休闲、生态定位的旅游项目进行清理,抚仙湖试验区核心区开发项目从25个减少到13个。
同时,开发项目必须严守“四条红线”,即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110米范围内不得建永久性设施;严格控制从抚仙湖取水,严禁从抚仙湖取水做水景观;实行污水零排放、垃圾无害化、设施景观化;单个项目地产用地面积不得超过规划用地面积的25%。
“在100.8公里的湖岸线上,划定66.82公里的保护岸线。”市抚管局局长武继昌曾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通报,抚仙湖禁控区修编后,抚仙湖美丽的湖岸线将有66.29%区域不再全面向游人开放。
四退三还 构建良好生态
昆明公务员小李中秋节自驾车到抚仙湖游玩,惊喜地发现了北岸湿地生态公园和上千亩的藕田。“没想到抚仙湖变得这么美丽,看荷花还去什么普者黑啊,来澄江就行啦!”
小李惊叹的北岸湿地,是我市治理保护抚仙湖的大手笔。去年9月,我市启动抚仙湖北岸湿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概算投资70亿元,要搬迁湖边村庄1.5万人,建设周期为3年。按计划,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的17个村庄将搬迁到环湖路以北进行安置,120万平方米的房屋将被拆除,项目将退出沿湖农田3300亩。这就是沿湖群众所熟悉的“四退三还”工程,通过“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加强抚仙湖生态保护体系建设,为湖泊构建起良好的生态屏障。
我市还把“四退三还”与人口外迁和城镇规划建设结合起来,高标准规划建设旅游小镇,促进三产业发展,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改变高污染农业种植模式。目前,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建设项目一期的安置房已正式开工建设。
北岸湿地一期工程完工后,澄江县境内累计建成湿地1200亩,抚仙湖北岸13条主要入湖河道污染负荷明显减少,部分污染物的去除率高达85%。北岸湿地项目实施后,将彻底截留北岸流域内约10万余人的生产、生活污水,减少抚仙湖入湖污染量的60%。
在建设湿地的同时,玉溪还通过“退田、退房、退塘”还湖来建设湖滨缓冲带,拆除抚仙湖一级保护区至环湖公路外侧50米范围内临违建筑30万平方米,退出农田8000亩,完成围网封隔35公里,种植乔灌木50余万株。对抚仙湖流域面山实施水源涵养林保护,建设绿色果林业,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共20余万亩。狠抓入湖河道治理,按照“截污、贯通、绿化、加宽、保洁”的要求和“绿色视廊、生态湿地、达标水体、休闲通道、城乡景观”的目标,一河一策启动实施多项河道治理工程。同时,把河道治理与城市规划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削减村庄的入河、入湖污染物。
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引导,抚仙湖沿岸塑料大棚拆除了,需肥量较大的蔬菜、鲜切花不见了,荷藕、蓝莓、苗木等具有湿地、绿化、美化的生态作物增加了,一产和三产有机融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凸显。(记者 白诚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