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湿地为抚仙湖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看,水塘里有鱼。”近日,顺着澄江县抚管局干部小杨的指引,记者看到一条小鲫鱼迅速游到水草下躲避。这儿空气清新,面朝湛蓝的高原湖水,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然飞舞,小鸟和蟋蟀在树林间欢唱,这里是林海、花海、草海和氧吧,这里是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从前的马房村。
一年前的马房村并不是现在的模样。以前,260户人家居住在抚仙湖边,村民们坐在天井里就能听到风浪拍打沙滩的声音,大片菜地和浓密的房屋占据了湖滨带。“有的农房离水面不足十米,碰到雨水多的年份,海浪直接打进家。”澄江县抚管局局长杨礼平介绍。
为彻底改变湖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污水、垃圾对抚仙湖的影响,2013年11月,玉溪启动了目前抚仙湖保护中投资最大、搬迁人口最多、房屋拆除面积最大的生态环保项目——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项目。该项目概算投资70亿元,计划用3年时间,要搬迁湖边村庄1.5万人,在沿湖建设约1万亩生态湿地,彻底截留北岸流域内约10万余人的生产、生活污水,为抚仙湖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是珠江源头第一大湖,蓄水量达206亿立方米。由于历史、经济、社会、自然等多方原因,当前抚仙湖流域入湖污染量已超过湖泊水环境承载能力,局部水体已有从Ⅰ类水质退化为Ⅱ类的趋势。加之抚仙湖理论换水周期长达250年,一旦恶化,我国将失去206亿立方米战略水资源!玉溪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干部群众意识到,留住抚仙湖Ⅰ类水质,相当于为全国13亿人口每人储备了15.8吨优质淡水资源。要保护抚仙湖,必须从源头上截流污染源,让抚仙湖有源源不断的优质水进行补给。
专家分析,在抚仙湖的众多污染源中,北岸由于人口稠密,其污染负荷约占湖泊污染总量的70%,因此,北岸治理成为抚仙湖保护的关键。“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把抚仙湖保护当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玉溪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将抚仙湖北岸新环湖路以下村落、企业全部搬迁,农田全部清退,建设抚仙湖北岸万亩生态湿地,阻断北岸城镇、农村径流区对湖泊的污染。
多名受访的环保专家一致认为,建设北岸生态湿地,湖边居民搬迁后,可以直接避免其生产、生活污水直排抚仙湖,村庄和人口搬迁后,将湖滨带建成生态湿地,相当于给抚仙湖造了一个“肾”。
2013年9月11日,抚仙湖北岸湿地一期工程开工,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分期建设了一期龙街街道大河口片区、右所镇马房村片区,涉及457户1498人的搬迁安置及近700亩湿地建设。截至目前,北岸湿地项目已完成投资4亿余元,一期工程已发挥出净化水质的作用。
玉溪把抚仙湖北岸湿地建设与人口外迁扩新城同步进行,农户从湖边搬迁后,项目区700余亩农业用地进行了流转,减弱沿湖群众对湖泊自然生态的扰动,通过适度的退塘还湖、河岸绿化生态湿地修复等措施,完善了缓冲带生态系统。
据统计,北岸湿地一期工程完工后,澄江县境内累计建成湿地1200亩,北岸13条主要入湖河道污染负荷明显减少,部分污染物的去除率高达85%,每年可削减抚仙湖北岸农田所产生的化学需氧量、氮、磷等入湖污染物超过500吨。按规划,今后抚仙湖北岸累计将建设生态湿地万余亩。据测算,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减少入湖垃圾约803吨、生活污水约22.8万吨、化肥施用量187吨,可削减总氮约64.4吨、总磷约13.6吨。
同时,玉溪做好抚仙湖保护的远期规划,今后将采取源头控制、过程减污、末端拦截、深度净化的方式,以北岸流域治理、中水回用、城镇农村“两污”收集处理、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工程为依托,从抚仙湖流域整体保护和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整合已有污染治理项目,采用景观效果较好的塘库系统、人工湿地系统等工程措施,构筑北岸生态湿地末端治理的最后一道屏障。在此基础上,玉溪充分挖掘地方文化,重构北岸湖滨生态湿地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增加景观苗木、荷藕、蓝莓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绿色苗圃、生态农庄、荷藕种植等新型农业,适度开展湖滨湿地生态旅游、生态休闲等旅游项目,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统一。
当前,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已成为澄江一道独特的景观。2014年1月至9月,澄江县共接待游客256.24万人次,同比增长12.2%,旅游总收入12.81亿元,同比增长18.08%,其中北岸生态湿地接待游客数占总数的18.5%。(记者 白诚颖 曾永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