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28日,澄江县广龙旅游小镇集体土地和房屋征迁补偿协议集中签约现场,龙街街道广龙社区4组群众黄自兴在协议书上郑重地按下“红手印”,完成协议的签订。
广龙旅游小镇位于抚仙湖北岸,紧邻澄江县城西南部,属于城乡结合部区域,是抚仙湖环湖生态旅游与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按照抚仙湖“四退三还”(即退塘、退田、退人、退房,还湖、还水、还湿地)的相关要求,广龙片区共有2393户6041人要搬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其退出的沿湖房屋、田地等将建设成为生态湿地,并在离故土不远的环湖公路外新建广龙旅游小镇,实施生态回迁安置。依托广龙片区优越的交通、地理区位等,未来的广龙小镇将打造成抚仙湖休闲度假圣地,迁建的群众有望在新的广龙小镇建盖房子发展旅游业。对这项既有利于保护抚仙湖、又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举措,村民们都非常拥护,签约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经过分并户后,被征迁群众需要签订补偿协议共计1333份;到4月10日,已有1330户群众签约,签约率达99.7%。
广龙旅游小镇的迁建只是澄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按照“保护优先、积极保护、适度开发”的原则,澄江县在已实施“四退三还”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还将完成抚仙湖北岸2.8万人的生态移民搬迁工作。解决了抚仙湖环湖面源污染问题后,澄江县将依托“一城五镇多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环抚仙湖流域的一个全新的旅游大景区,实施全域旅游。
“澄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出发点是生态建设,落脚点是全域旅游。在保护好抚仙湖的基础上,我们将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实施县城、特色旅游小镇及环湖特色旅游村的建设,推动全县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澄江县副县长夏德喜告诉记者。
仙湖神韵 通讯员 黄戡凌 摄
描绘“一城五镇多村”美好愿景
2016年,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第二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238家单位入选,我市澄江县与新平县名列其中。对于坐拥抚仙湖的澄江来说,“确保抚仙湖I类水质”的要求决定了澄江的全域旅游探索必须是以保护为前提的适度开发。在全力推进全域旅游试点工作的今天,今年澄江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仍明确了“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在蓝天白云和青山碧水中实现新跨越”的思路。该报告指出,独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澄江可持续发展最深厚的根基和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澄江县要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积极保护、适度开发”的原则,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努力实现山湖同保、水湖共治、产湖俱兴、城湖相融、人湖和谐。
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澄江的着力点是建设“一城五镇多村”。“一城五镇多村”是继“四退三还”之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抚仙湖生态治理、推动澄江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又一重大举措。
所谓“一城”是指澄江县城,主要通过县城的旧城改造及扩容升级,提高县城承载力,承接抚仙湖沿湖1万人的生态搬迁。改造后的澄江县城将以凤麓老城的历史格局为基础,以得天独厚的生态山水环境为依托,以澄江本土文化体验为主线,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创意、餐饮购物等功能于一体,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
“五镇”是指广龙旅游小镇、立昌旅游小镇、寒武纪小镇、仙湖古镇和路居旅游小镇。其中,广龙旅游小镇项目由成功打造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项目的海城集团负责实施,回迁安置区将围绕着古镇核心成带状分布,打造一个风格统一、宜居宜游、居游共享的新时代旅游小镇。寒武纪小镇将以澄江化石地为依托,引入上海龙杰及广州长隆的设计团队,通过打造海洋大世界、欢乐动物大世界等子项目,建成一个档次高、带动强、效益好的大型旅游项目,带动周边酒店、旅馆业的发展。立昌小镇、路居小镇、仙湖古镇也将结合当地民俗特点,引入高水平的团队进行打造,通过“五镇”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五大休闲旅游目的地,承接抚仙湖沿线1.2万人的生态搬迁的同时,助其完成从农民到旅游从业人员的身份转型。
“多村”是指明星村、禄充村、孤山村、海关村、海镜村等多个环湖古村落。这些村落环抚仙湖星罗棋布,拥有丰厚的渔文化及美丽的湖光山色。通过“多村”建设,在保护好抚仙湖的同时,扶持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家乐、精品民俗客栈,建成一批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精品农庄、养生山庄、私人定制酒店,形成环湖的、多点开花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一直以来,抚仙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但由于旅游产品的缺乏、配套旅游服务设施落后,游客来了却留不住、消费起不来。“我们推动澄江旅游的二次创业,重点就是着力于打造旅游产品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而打造的过程是与生态移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现在,我们的‘五镇’中有两镇被列入全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建设试点。通过‘一城五镇多村’的建设,在解决好抚仙湖生态保护的同时,将解决我们旅游业态单一、基础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夏德喜说。
目前,“一城五镇多村”成熟子项目规划已经县规委会审查,319个村庄规划及11个重点特色村庄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澄江县城在完善配套市政道路、综合管廊等设施的基础上,小西城、廖官营片区等9个棚改项目完成投资24.2亿元,县城主要市政道路、“增绿添色”工程启动,新建城市游园7个,新增城市绿地1.2万平方米,林木绿化率达41%。“五镇”建设方面,广龙旅游小镇、立昌旅游小镇已开工建设,海口仙湖古镇项目总体规划基本完成,帽天山寒武纪小镇、路居旅游小镇目前正在开展项目可研、规划等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启动项目建设。与此同时,澄江县正开展沿湖11个重点村庄规划,年内全面启动沿湖小马沟、秦家山、小凹、海关、明星等村庄建设项目。沿湖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力度也在加大,引进了港中旅山地运动、雪域飞鹰等新业态旅游项目。目前寒武纪乐园、港中旅山地运动项目已开工建设,仙湖山水项目正稳步推进。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稳步推进,抚仙湖边的“玩场”越来越多,抚仙湖全流域生态保护和全域旅游有望走出互相促进、良性发展的双赢模式。
打通抚仙湖全域旅游交通线
抚仙湖向来不缺乏人气。每年清明之后,抚仙湖就迎来人潮涌动的旅游旺季。但由于缺乏更多旅游项目可参与,游客在湖边绕一圈后,往往就打道回府。随着抚仙湖生态保护及全域旅游探索工作的层层推进,这样的情况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从数据上看,澄江县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9.5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达37.99亿元,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2016年澄江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3.5:32.9:53.6,以旅游业为主的三产业占比已超过一半。
旅游业的加快发展与交通的进一步便捷关系密切。去年2月2日,呈澄高速公路通车,从昆明的呈贡新区到澄江仅需半小时车程。今年底即将通车的昆明东南绕城高速公路有35公里在澄江县境内,通车后,从昆明主城到澄江只需45分钟,澄江县已处在昆明四环的重要节点上。现在澄江人出行,开车半小时可达昆明新南站,45分钟可达长水机场;抵达新南站后,便有四通八达的高铁线路可供选择,其中,3小时便可抵达贵阳,抵达上海也仅需11小时。
农业方面,经过多年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澄江的生态观光农业初见成效。农旅的高度融合,使澄江的景区农业、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蓝莓、荷藕、景观苗木等农业庄园纷纷崛起,蓝莓采摘、荷花节、樱花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在此背景下,“一城五镇多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进一步丰富澄江的旅游产品,为澄江旅游增添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内涵,给游客带来更多、更好的旅游体验。
面对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在建好“一城五镇多村”的同时,澄江县加大力气构建“三环六联多辐射”的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功能。据记者了解,“三环”即高速过境环线、半山观光环线、滨水旅游环线;“六联”即环湖区域与六处高速出入口的连接道路;“多辐射”是指辐射域内村庄、互联互通的乡村旅游公路。目前已基本建好的28公里“时光栈道”属于滨水旅游环线的范畴,这条环线还将同时植入观景台、自行车租车点等,形成以慢车道、自行车道及人行步道为主的观光旅游线。建成后自驾车不允许进入该环线,但有电瓶车、公交车及公共自行车供游客使用。一些重要的国际赛事,如环湖马拉松、环湖自行车赛等都将依托这条线路来进行。二环即半山观光环线,在目前农村公路的基础上,将兴修搭建半山复线,串联起沿途的村镇。三环是一条连接高速路与各景区、景点的环线。私家车等主要依托三环即高速过境环线进入澄江,通过6个高速公路出入口进入环湖区域,停靠到附近的停车场后,可乘坐公交车、电瓶车等抵达相应的景区与景点。“三环六联多辐射”的综合交通体系除了较好地解决各个景区景点及“一城五镇多村”的通达工程外,也解决了一到节假日抚仙湖环湖公路就成了一个大型停车场,交通堵塞、车满为患等问题。
据悉,整个“十三五”期间,澄江县将投资382.6亿元用于综合交通建设。随着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建设的推进,澄江交通将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为开展全域旅游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年3月16日,环湖公交正式开行,目前共有10辆新能源车投入运营,禄充、路居等主要景区都有站点,大大方便了游客出行。
在不远的将来,游客通过高速、城际铁路等快速到达抚仙湖景区旅游集散中心后,可通过旅游公交、自行车骑行等方式抵达相应的景区,从而实现抚仙湖的漫游模式,不但减轻了抚仙湖生态压力,也更稳合休闲、漫游的现代旅游模式。
文化注入为“一城五镇多村”添色
面对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时代的新特点,澄江县不再囿于单独景区的打造,而是以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街一巷、一砖一瓦都是旅游的思路来考量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文化注入则是澄江实践全域旅游的突破口。
澄江县除了拥有抚仙湖等优质旅游资源外,历史上也是澄江府所在地。明洪武年间澄江府领二州四县,隆庆四年(1570年),知府徐可久将州府所在地迁至凤山南麓建立新城,新城即今天的澄江县城。据澄江地方史研究学者詹剑波介绍,澄江府城的营建受当时北京城规制的影响,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和审美意识。历经数百年沧桑,澄江县城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却留下153宗写满故事的清代以来的老建筑,仍在叙述着小城的历史。
澄江县城改造后将承接沿湖1万名生态移民的搬迁安置,同时还承担着一座县城向综合旅游服务大平台的转型升级,是澄江实施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决定实施旧城改造工作后,2016年12月,凤麓老城改造文化资源调查办公室成立了。这个小小的办公室只有4个人,抽调于不同的单位,却都各怀“绝技”,其中,就有对地方文化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型专家詹剑波、谢志舟等人。在一座县城实施改造之前,抽调当地文化人对老城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一座老城的记忆,并对老城的传统民居、重点文保单位提出保护意见,在很多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并不多见。
依托多年对地方史的深入研究,詹剑波等人对凤麓老城区现存古建筑和传统民居进行了全面调查。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老城区最系统完备的现存古建筑资料汇总。“改造后的澄江县城将按照拆除一批、建筑一批、保留一批、修缮一批的原则来建设,恢复一座有历史底蕴、有文脉传承的古城。恢复什么、保护什么,将以这本资料汇总为重要依据。”谢志舟告诉记者。
据谢志舟介绍,老县城因位于凤山南麓,故名凤城,当时便按三纵三横的布局来建设,如一本打开的书。建好后几百年间澄江人才辈出,出现了南明永历时期的太子少保、邢部尚书吴弘业;清初历任浙江、江苏巡府和吏部左侍郎的赵士麟;湖南巡府李发甲;攻城略地、所向无敌的清军骁将毕金科;参加重九起义、护国运动的名将罗佩金等一大批可标榜史册的历史名人。现在,古老的澄江县城仍留有他们的诸多遗迹。有了这些细腻、丰厚的历史信息,一座县城就有了灵魂。詹剑波等人建议恢复仪凤、澄波、揽秀、拥晖等四道古城门,恢复当年的部分老牌坊,对李发甲、罗佩金等名人故居进行恢复,重新找回一座府城的文脉与灵魂。他们建议,县城的改造在保存好古城文化风貌的同时,又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并承接好抚仙湖沿湖1万人生态搬迁。
与此同时,当地独具特色的很多民俗、文化活动也在收集和整理中。如阳宗小屯的关索戏、彝族太平花灯、抚仙湖渔事活动等。这些颇具特色的民俗传承着一城、一镇、一村的历史记忆,在澄江县探索全域旅游的今天,这些濒临消亡、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化正得到高度的重视与恢复。
围绕着环湖古村落及重点旅游景区,各种提质扩容项目正在抓紧进行。今年,澄江县将对环湖矣旧、小湾、小凹、马房、吉里、海镜上村、禄充翰林街等重点村进行风貌提升改造,实施绿化亮化美化、道路修补、停车场建设等公共配套工程,打造旅游特色村、人居环境提升示范村;建设吉花、林海公园停车场,建设公厕、交通充电站(场),实施环湖自行车旅游配套项目,整治更新沿湖店招店牌、交通景区指示牌等项目;继续实施“增绿添色·点亮澄江”抚仙湖环湖路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工程等。
现在的澄江,既有“增绿添色·点亮澄江”这样的“面子”工程,更有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里子”工程。内外兼修,让人们对澄江旅游的二次创业有了更多的期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