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澄江三千亩荷藕再造抚仙湖之肾

2020年09月23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 2014/06/05

策划人语

湿地被称为湖泊之肾。今年,澄江县计划发展3050亩荷藕,待种植计划全部完成,相当于在抚仙湖周边新建起3000多亩既能帮助农民增收,又能保护抚仙湖的人工湿地。而在去年之前,这些荷田还是一片片零乱的蔬菜大棚,每年农户靠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以提高复种指数,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抚仙湖带来污染。拆除抚仙湖径流区内的大棚、实施全县范围内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荷藕作为兼具生态保护、景观打造、农民增收三种优势的作物,将在澄江县逐年扩大种植规模。今后到澄江的游客,除了游湖、观山,还能欣赏到荷花荷叶摇曳生姿、清香四溢的高原水乡风光。

盛夏的澄江,在右所镇吉花村委会上千亩农田里,一片片新植的荷藕开始长出碧绿的荷叶,轻风拂过,俨然可闻到淡淡的荷香。可以想见,再过一两个月,这里将是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高原水乡风光。

而就在去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片零乱的蔬菜大棚,每年农户靠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以提高复种指数,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抚仙湖带来污染。

“今年澄江计划发展3050亩荷藕,截至4月初,已新植了2410亩,等种植计划全部完成,相当于在抚仙湖周边新建起3000多亩既能帮助农民增收,又能保护抚仙湖的人工湿地。”站在澄江县行政中心的高层办公室里,澄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丽华指着楼下农田里清晰可见的连片荷塘告诉记者。

拆除抚仙湖径流区内的大棚、实施全县范围内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是澄江县围绕市委政府“四退三还”总体思路迈出的重要一步。按照澄江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要求,今年澄江县将继续加大抚仙湖沿岸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荷藕作为兼具生态保护、景观打造、农民增收三种优势的作物,将在澄江县逐年扩大种植规模。今后到澄江的游客,除了游湖、观山,还能欣赏到荷花荷叶摇曳生姿、清香四溢的高原水乡风光。

“七孔八眼”澄江藕

澄江气候温和,水域丰富,种藕历史悠久。据《澄江府志》记载:“澄江暖于云(即昆明),寒次之,盛暑极热,雨即凉,霜雪严寒,一晴即湿,有‘四时皆春’之谣,产稻藕。”有诗赞城南荷花十里云:“禄谷平铺十里长,红孽袅袅映湖光。风吹菡萏香生韵,雨浮琅玕影信凉。”

澄江人喜种藕,也善种藕。多年来,“七孔八眼”的澄江藕以其肥壮、粉多以及糯而不脆的口感而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市场上,外地藕只能卖到每公斤10元左右,而澄江“七孔八眼”本地藕每公斤价格能卖到17—18元。然而,近年来,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产量与产值相对较低的荷藕渐渐被取代,藕田不断被蔬菜大棚所蚕食,澄江全县荷藕种植面积仅余百余亩。作为澄江本地人,澄江县政协主席李自乔曾感慨地说:“澄江麦浪滚滚,稻花飘香,荷叶亭亭的田园乡愁已无处可寻。”

消失的不仅仅是田园乡愁。近年来,依托蔬菜大棚不断提高复种指数的种植模式也给抚仙湖水质带来极大污染。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入湖污染负荷不断加剧,对湖水生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虽然抚仙湖整体水质目前为Ⅰ类,但在农田密集的抚仙湖沿岸,水质已处于Ⅱ类,水污染具有由沿岸向湖心蔓延的趋势。为了更好地保护抚仙湖,拆除沿岸大棚、调整产业结构已势在必行。

然而,产业结构调整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由于事关沿湖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替代产业的选择必须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继蓝莓、景观苗木之后,澄江县把荷藕作为新的替代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对此县委书记葛勇认为:“澄江有三千多年的种藕历史,澄江人不但善种藕,且爱荷、咏荷,荷花的形态体现在宗教、艺术等方方面面,民间荷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应加大对荷藕的再认识,把荷藕产业做大做强,让这一传统产业在澄江发扬光大。”

2013年,澄江县积极申报“七孔八眼”荷藕地理标识保护认证,并获得省、市相关部门及国家农业部的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农产品地理标识要具备几个特定:特定的配置、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人文历史、特定的生产方式等,澄江藕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成为地方‘名、特、优’保护品种,既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必备条件,也证明了澄江民间深厚的荷藕文化以及悠久的荷藕生产历史是得到国家农业部认同的。”澄江县农业局局长王留东告诉记者。

2014年,澄江规划了三个连片的荷藕种植示范园,一片位于抚澄河(原马料河)上段到中窑片区周边近千亩农田里;一片位于龙街街道左所社区;一片位于右所镇吉花村委会一千余亩高产农田里。这样的规划对于探寻全县荷藕产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就抚澄河荷藕种植示范园来说,其作为抚仙湖最重要的一条入湖河道,汇集了大量村庄污水直排抚仙湖。在抚澄河两边的农田里连片种植千亩荷藕,相当于在村庄污水进入抚澄河前设立了一道人工净化屏障,可有效改善抚澄河水质;左所社区则是传统澄江藕的种植区域,所规划种植的全部是澄江当地的“七孔八眼”藕,重在对地方传统名特优农作物的保护与传承;位于右所镇吉花村委会的千亩荷藕种植示范园则属高稳产农田,这片农田以往种植的都是年产值数万元的蔬菜。连片改种荷藕后将发挥两个功能:一是探索荷藕产业的增收渠道,为全县进一步扩大荷藕种植规模进行试水;二是有效保护抚仙湖生态环境,该区域上接县城污水处理厂,由污水处理厂出来的劣五类水经过一千多亩荷塘的消化吸收,富营养状态将得到有效改善,从而减少对抚仙湖的污染。三千余亩荷藕在特定区域连片种植,澄江县副县长吴正坤认为,通过这样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可把污染前端变为治理面源污染的前沿,把污水变为低污染水,最终形成清水产流区,从而把优质水供给抚仙湖。

目前,三千亩荷藕长势良好。对藕农来说,最为忙碌的播种季节已经过去,而对澄江全县来说,打造荷藕产业的各项工作才刚刚拉开序幕。

农民增收与环境保护如何兼顾

4月下旬的一天,记者在吉花村委会新河口村与正在藕田里除草的农民李文会进行了短暂的交谈。李文会家的半亩农田现已改种荷藕,此前,他每年种四茬蔬菜,毛收入八九千元。“荷藕是懒庄稼,改种荷藕后收入肯定不如种菜,但为了保护抚仙湖,只有先种着瞧。”李文会说。

“现在农民种菜主要通过提高复种指数来增加收益,每年蔬菜可种到四茬,而荷藕自4月份栽下去,要到11月份才淘藕,历时八九个月。就经济效益来看,蔬菜要更好些。”澄江县农业局种植业股股长保长喜告诉记者。

据保长喜介绍,澄江确定了今年3000亩的荷藕种植规划后,春节过后便开始一一落实种植面积。“当时,田里栽的全是菜,还是很值钱的菜,比如栽韭菜的,一年产值有三四万元,农民已经形成种植习惯一时难改,调整了种荷藕还是有很多农民不情愿。”保长喜说。

荷藕种植规划区涉及673户农户。为了如期完成种植计划,县上成立了由40多人组成的10多个工作组,到农户家一一做工作,讲抚仙湖保护的重要性,讲县上的政策。签到60%左右时,县委书记葛勇亲自带着工作组到农户家做工作,了解群众的顾虑和要求,认真研究相关配套政策,确保政策层面更好地关照到农民的现实需求。据记者了解,为了引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澄江县规定,凡是规划区内种荷藕的农户,每亩可享受土地流转补助1000元,藕种补助2000元,青苗补助1000元等,各块补助加起来有4000多元。此外,县上设定了最低保护价,确保市场有变时,农户利益不受损。“一亩荷藕估计亩产值为1.4万元,加上政府补助,亩产值为1.9万元至2万元。在管理中,荷藕的成本投入大大低于其他作物,劳作时间要减少三分之二以上,生产资料的投入也大大降低。综合起来看,与种植其他作物的收益已无多少差别了。”保长喜说。

而难以估量的是荷藕产业背后蕴藏的生态价值。据吴正坤介绍,相关部门做过测算,荷藕每年每亩施化肥80公斤左右,与种植蔬菜相比,3050亩荷藕可减少施化肥976吨。此外,荷藕一般不会发生大的病虫害,农药的施用量几可不计。

“一个产业没有几年的培育发展不起来。只有解除农户种荷藕的后顾之忧,才能呵护这个产业快速发展起来。”王留东说。

李春有是马房六组组长。这个有256户人家的村民小组,今年规划连片的藕田有350亩,几乎每户人家都涉及。“一开始好多人不接受,不过宣传了政策后,大部分人都想通了,我们千亩荷藕连片种植计划才得以完成。”李春有说。李春有家2.5亩菜地也在规划区内。此前,一家人种菜的年收入为8万元左右,改种荷藕后,收入虽然有所降低,但李春有坦言,种菜一年四季都不得闲,而藕栽下去基本上不用管护,人工成本大大降低,他寻思着再找点别的事做。

期待一三产业的完美融合

时间不等人。三千亩荷藕种下后,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的各块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据记者了解,目前,相关部门已在研究荷藕的市场营销等问题,包括如何包装进超市,如何开发藕系列旅游产品,如何配合抚仙湖旅游旺季的到来,开发藕全席以及以赏荷为主的旅游项目,如荷塘泛舟、荷塘垂钓等。“可以说,澄江县在举全县之力打造荷藕产业,在更好地保护抚仙湖的同时,探寻澄江农业的发展思路,即确保老百姓收入不减前提下,解决农田面源污染,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吴正坤说。

昭通市游客金大东今年4月带着家人来澄江旅游。到澄江后,正赶上全县掀起种藕的热潮。“我在昭通就是种藕的,和三个朋友合伙种了三千多亩荷藕。”金大东告诉记者。在湖光山色的抚仙湖畔看到如此热闹的种藕场面,金大东对澄江县正在实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联系了县农业局后,金大东明白自己已赶不上这趟生意了,但还是拉来100吨藕种给农户试种。在一片农田里,记者偶遇正在指导农户种藕的金大东。

据金大东介绍,他在昭通卖商品藕的产值为1万多元,“商品藕产值低,我们更多的是卖莲米,每年光卖莲米的亩收入为2.5万元。”

事实上,更多的收益来自于荷花盛开时聚集的巨大人气。据金大东介绍,他在昭通的基地,荷花开时每天来的游客有2.5万人左右。“有人就有商机。”他说,旅游旺季时,一个莲蓬卖到10元左右,而成本价仅为一元;莲米能卖钱,从莲米里采下的莲心也可以卖钱,甚至荷花、荷叶,统统可以卖钱。“荷藕种植是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我的基地因为环境所限,想发展农家乐一直没发展起来。澄江本来就是一个旅游城市,依托抚仙湖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比我们的基地条件更成熟。”金大东告诉记者。

事实上,澄江想做的不仅仅是农家乐,而是农家乐的升级版——生态观光农业。依托三千亩荷塘,澄江计划打造荷藕庄园,让一产与三产充分结合,在增加旅游项目的同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据记者了解,澄江藕粉同澄江藕一样,也是享有盛名。早在20世纪30年代,赵茂堂就创设了“永茂祥藕粉精制造厂”,并在昆明市“大娱乐”电影院制成幻灯片进行宣传,加之抗日时期迁到澄江的中山大学师生纷纷购买馈赠亲友,使其名声大振,销往省外,远至香港。近年来,澄江县的“仙湖牌”等藕粉产品均有较好的市场认可度。澄江县工信局副局长李家元告诉记者,依托目前荷藕产业的规模发展,澄江县将把藕粉厂全部整合进园区,更好地打造澄江藕粉这一传统名特食品。

与此同时,旅游、农业等部门也在深入思考如何实现从传统种植业到庄园的蜕变。可以预见的是,依托右所镇吉花村委会荷藕庄园的建成,将与抚仙湖北岸湿地融为一体,成为抚仙湖北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澄江将以荷藕庄园、蓝莓庄园等为支撑,打造一批集旅游观光、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和农业科技展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具有田园风光、环境优美的特色旅游镇村,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互补共赢。”吴正坤说。(记者 吕向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